从前,有两个人在桥上走着,突然听到河里有人喊救命。看到有个小孩快要淹死了,两个人赶紧跳到河里救人。好不容易把小孩救上来,结果河里又传来了另一个孩子的呼救声。于是,他们只好又跳回河里救人。紧接着一个又一个孩子接连溺水,搞得他们筋疲力竭。此时,有个人决定上岸,往上游去看看。同伴很诧异地说:人都救不过来了,你要去哪里?
他说:“我要到上游去,看看到底是谁把这些孩子扔进水里的。”
这个故事,讲的就是思维的差异。
前者是下游思维,遇到问题解决问题,非常被动,经常处于救火的状态。并且还治标不治本。而上游思维,就是要求我们逆流而上,去寻找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想办法避免遇到类似疲惫的情况,这种思维才能在同样的问题上一劳永逸。
讲几个我最近看到的真实案例
案例一:某部门因为劳资纠纷问题,突然需要查阅一下员工入职时提交的体检报告,人力部在调阅这份文件的时候意外发现,无论是电脑里的电子扫描文件夹还是员工纸质档案袋里,都找不到这份文件了,大家开始兵分两路,一路人马在人力部所有的档案柜内外拿着手电筒一通搜索,一路人马找到招聘和办理入职的小伙伴回忆当时的场景,尽管很多证言都提到见过一份当事人厚厚的体检报告,但是不管怎么折腾,就是没找到。
丢失了员工档案,就事论事地检讨相关人员,重申流程,规整电脑文件和储物柜,这些都不是上游思维,上游思维是重新优化员工入职流程,在系统中增加必填字段,要求相关信息和附件必须上传完整之后方可完成入职手续,方可算薪,这样才能一劳永逸。
案例二:某个施工项目,验收后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屋顶不平积水,然后在屋顶开凿了两个洞,结果雨水流下来又把墙面淋脏了,墙面处理好,又发现从这个洞流下的水柱溅到了旁边的电线,这又是新的安全隐患。工程已经完工,在有限的成本内,究竟怎么解决这一连串的问题呢?解决这个项目最终只是一个点上的方案,说到底是个成本问题,但如果缺乏上游思维,类似的问题会层出不穷,而管理的责任不仅仅是解决掉这两个洞的问题,更要能够追溯到设计、施工监理和验收条款等环节。
管理者最常犯的错误之一就是把遇到的问题当成一时的差错,而没有借机对组织和团队的运转机制进行诊断,即使动手解决了问题,却忽视了问题的根源,导致问题频频发生,管理者本人也忙于救火。组织和团队需要“持续改进”,组织的协作机制和各种流程由人和“设计”组成。最好的“设计”来自对实际已发生问题的充分反思,这就是上游思维。
案例三:去年在一个研发生产制造型企业调研,诊断结论是需要建立IPD研发模式和研发项目管理机制,这两个事儿听上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逻辑,IPD指的是将产品销售、安装和运维团队前置到研发端参与产品设计和研发过程;研发管理机制指的是建立一套系统工程,包括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实现成本和质量的最大化产出;但我以为其本质是一样的“上游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就是要从既有的流程入手,将所有的问题和目标追溯到源头,从系统性的角度设计解决方案。
案例四:公司领导在会议上提出想看一张报表,数据统计并不是现成的,于是后台团队抓紧时间整理数据、花费了不少时间统计、设计,完成了这张报表,中层干部想着费了半天劲做出来的报表,万一领导哪天又要看呢?为了提高响应速度,这张报表的制作被保留下来,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久而久之,一个月居然要做上千张报表,配套人员也开始出现人手不够的现象。用“上游思维”看这个情况,至少有两个改进方向,第一,从领导的视角出发,复盘审视报表价值,删掉那些长久未用的内容;第二,从业务管理的逻辑视角出发,重新搭建数据分析模型,实现多层次更具结构化的报表体系。上游思维更加强调“应用导向”和“价值导向”。
上游思维的应用实践有几个渠道——
1、 复盘管理:形象地称为“回头看”,针对项目、事件在过程中或完成后,像放电影一样,要求参与者进行反思,寻找可以改进的环节,形成固化可复用经验或流程优化的输入,尽量避免在同一块石头上绊倒两次。
2、 标准化管理:及时地将经验和应对方案进行标准化设计,满足可高效复用的要求,在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提高响应效率,并密切关注改进点,标准化的源头就是工作实践和客户沟通界面。
3、 评审会机制:将较长价值链上的管理者或专家脑力组织起来,加大在“设计”环节的投入。工程类、复杂研发类的项目,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评审会机制是问题前置和复用经验的有效途径。
4、 数字化转型:本来想写“组织流程再造”,还是选了更时髦的字眼,本质同向,重新审视并优化目标、价值创造和价值传递方式,评估风险控制与资源统筹的合理性,实现组织效能的提升,数字化在这个过程中是认知的扩展提升与工具意识。
无论是员工还是管理者,思维方式是一切行动的出发点,所谓的个人进步,在专业技能方面的积累是“术”,思维模式的进阶是“道”,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以此文与我的同事和客户伙伴共勉。
(完)
本文作者:伯特咨询创始人
更多精彩文章、精品书籍推荐请搜索并关注“伯特咨询”微信公众号或知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