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特人力资本管理专家 人力资本管理软件-HCM
网站导航

首页 > 资讯分享 > 原创文章 > 从记事本到邮件,再到微信 | 伯特咨询

从记事本到邮件,再到微信 | 伯特咨询

来源:伯特管理咨询公司    发布时间:2024-09-18    浏览次数:


我认识瞿老师十几年了,期间一直有沟通,有项目上的合作,也有谈谈各自的学习成果,以下内容源自昨天与瞿老师的沟通,感谢他的智慧分享,我文字总结而已。


关于企业内部沟通协作的事儿,先从记事本说起。典型的场景是,上级布置工作或者列席会议,每个人都在边听边记,记事本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跟现在的诸多途径相比,记事本是非常隐私的,没有人会去检查下属的笔记本,当然,这个信息传递是否准确完整,也很难印证。那个时代有一种商务礼品就是烫印着对方姓名的精装记事本。如果工作履历长,并且个人信息管理意识强的干部会对记事本打标签,比如在扉页侧面用粗笔写下本子的时间周期,类似编年体档案的样子一本一本排列起来。


因为工作任务布置有时会出现信息差,所以有个著名的管理者沟通训练叫做“管理者沟通三部曲”,第一步是管理者讲述,第二步是要求下属复述,第三步是提问确认对方真实理解并答疑。记事本的作用其实就是下属个人的备忘录。当然并不是每个管理者都会花时间落实沟通三部曲,因此管理指令就会在跟着逐级下属记事本的数量呈衰减趋势。


记事本的第二个问题是信息检索,我经常有这样的经历,看见我的同事在我面前开始翻本子,即使最近两天沟通过的记录,因为有了记事本,大脑就消极怠工了,翻不到对应的扉页,内容怎么也想不起来。如果不巧换了新本子,那就更有理由想不全了。


有趣的是,二十多年了,我到今天为止,项目访谈还是喜欢用记事本,更喜欢用A4纸,自己感觉两个不可替代性,第一是经手过脑,信息记忆更深;第二是可以随手勾画线条,用一些只有我自己能看得懂的标记建立信息之间的关联或逻辑关系,这样的记录不仅仅是文字,还包括图示,在项目信息分析时,很多A4纸铺在一起,眼睛可以看到更大量更完整的信息,我个人觉得这种诉求是现在各种电子记事本无法替代的。


小结一下,记事本是个人思想的延伸,更像个人信息助理,帮助我们对信息进行记录和加工处理,如果单纯备忘,那么电子工具会更理想,但如果需要信息加工处理,那么纸面作业和电子工具各有利弊。


外企最早带进来了邮件系统,之后开始广泛应用,很多大型外企的员工每天处理几百封邮件,瞿老师生动且深刻地说:“以前在很多大企业里,员工的工作姿势是固定的,正襟危坐,对着电脑屏幕一坐就是一天,如果把这些员工的工作内容分个大类的话,就两种,一是在加工信息,当然这里面包括复杂的脑力投入,还有就是信息传递,以前就是“写邮件看邮件回邮件”。

邮件系统来了,记事本还在,但真正“高手”的记事本越来越薄,他们记录的只是信息要点,是纯粹的备忘,在撰写邮件的过程中,打开记事本,开始重新思考并组织编辑工作思路,不再是简单地传递信息,而是叠加了自己的思考和工作举措步骤。


在传递信息方面,邮件也变得更高效,通过“抄送”“密送”“全部答复”“转发”等功能,信息可以更加完整地复制出去,一个人脑子里的思考,通过邮件文字传递出去,不会再出现记事本的转述衰减,当然这是理想的情况,对于职业化程度不高的年轻人身上,还会出现漏看误读等问题,但整体而言是改善了信息传递质量问题,提高了信息传递效率。


现在大部分人不写邮件了,转而用企微、钉钉、微信进行沟通协作,的确,信息传递的速度比邮件更高了,但有时牺牲了质量。我举个真实的例子,是一家上市公司的高管讲给我的,有一天晚上,一个项目经理火急火燎地打电话给他,准备报告一个项目的突发危机,希望请示决策,这位高管打断了他的汇报,请他将内容写一封邮件发出来,结果第二天,高管收到了项目经理的邮件,并且这个项目经理并没有再来请示领导,询问下来是项目经理撰写邮件的过程中重新整理了思路,自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你看,通过写邮件的工作方式,不仅仅是传递信息,还附加了信息加工整理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每个岗位非常重要的脑力投入。遗憾的是,即时通信大行其道的今天,很多员工会第一时间传递信息,请示上级,但文字干涩,完全没有独立思考的痕迹,这是效率牺牲了质量,未见得是可取的。


邮件也有缺点,比如明明应该电话或当面沟通的议题,非要放在邮件里,你一封我一封,反而拉低了沟通质量,包括很多大型企业习惯的“留痕”作风,更加助长了这种文字沟通习惯,从信息传递的角度出发,记事本也好、邮件也好、微信也好,永远取代不了的是电话沟通和会议沟通,很多问题就是需要一个口头讨论、情感和脑力激荡的过程,结论当然是形成文字。这个时候的邮件一般会这样开头“根据我们刚才电话沟通的情况,形成如下共识:1、2、3……”。


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主要是服务“效率”,比如直接留语音,大可等于通电话,比打字效率高;比如手机即时传递共享资讯,图片、视频,比发邮件效率高;比如即时反馈,表扬也好、指正也好、哪怕就写个“收到”,也能让对方感觉到“协作进行时”;有些企业用微信搞文化建设也有不错的效果。人类的情感是即时的,所以即时通信工具有的时候容易拉近人与人的协作关系。


从讨论问题的角度出发,即时通讯工具还有一些特点,比如微信沟通可以完全隐藏情绪,可以有短暂的语言和思想组织的时间,可以反复读取之前的沟通记录,这些都是会议和电话沟通所不及的。


即时通讯工具打破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所以很多人会把生活上的沟通习惯带到工作场合,我以为不妥。无论是内部同事沟通,还是外部客户沟通,我都反对一件事情拆成那种一句话一句话地发微信,完全不过大脑的信息流实在不适合公事交流。还有那种微信,上来一句“在吗?”然后没下文了,非常莫名,难道他在上班时间找个微信聊天的人吗?


总结一下,组织内的沟通有这么几个诉求:


1、信息完整、可检索:邮件和微信都好过记事本,工作协同平台最好,因为能记录所有协作者的信息,更加完整;


2、信息传递效率与质量:微信最快,但不适合高质量复杂信息沟通,随着信息复杂程度的提高,邮件沟通、文本沟通和当面沟通都更加可取;邮件、信息系统和记事本更鼓励脑力加工,好过微信;


3、信息可追溯:邮件可以同主题追溯,微信相对较弱,因为在一个沟通界面下主题较多、信息量大;管理协同平台,比如项目管理、任务管理工具在这点上做的更专业一些。


企业组织的沟通协作既要效率也要质量,还要可追溯可复盘,所以同样是“信息传递”,有必要区分内容——


1、纯粹的个人备忘:个人习惯为上,电子工具更便于检索,核心是记录的信息要能满足即用即取;


2、信息宣贯或指令传达:会议的方式可以直接感知对方情绪,甚至接纳程度;组织好的文字通过邮件、系统或企微可以完整地传递指令,避免遗漏;


3、自上而下的工作进展沟通:当面沟通可以附加建立情感链接,电话沟通可以把信息交互的更加充分;如果有任务管理协同平台,则可以支持上级自主查看进展,系统还能实现智能预警,相当于管理者的助理;


4、 自下而上的汇报沟通:尽量做好文字准备,脑力加工过的信息更有质量,结构化的信息更有价值,微信交流只适合相对简单的进展反馈,文本格式或信息化工具才适合复杂的工作进展沟通,在协作平台上开展工作并沉淀所有相关信息。


最后的内容有点软广告,事实是,伯特最近几年都在研发任务协同平台并开发协同力方面的内训课程,某种意义上,信息化工具是在记事本、邮件和即时通讯平台之外又叠加了一个沟通协作工具,之所以跟瞿老师有这样的讨论,还是想从本质上还原企业内沟通协作关系的需求,澄清各种沟通协作工具的优劣势,试图找到更有价值的解决方案。




(完) 


本文作者:伯特咨询创始人



更多精彩文章、精品书籍推荐请搜索并关注“伯特咨询”微信公众号或知乎号


+86 (021) 6660 0069
总部:上海市普陀区安远路518号宝华城市晶典大厦4楼

版权所有©伯特管理咨询公司   沪ICP备12025008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1269号

微信

顶部
首页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专业积累
企业愿景
客户名录
加入我们
职业发展
员工留言
诚邀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管理咨询服务
人力资源战略
定岗定编定薪
绩效激励体系
员工能力开发
人力资本管理
组织效能诊断
选拔招聘服务
人力资本软件
培训与发展
领导力
训练营
体验式学习
大脑引擎
精品课程
资讯分享
原创文章
读书笔记
人力资本数字新闻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