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7 证券日报
编者按:尽管相关管理部门不断协调,但煤电两大行业的博弈依旧持续至今,双方各有苦衷,各有难处。那么,如果仅从薪酬的角度来论,谁的日子过得相对更好一些呢?
随着2016年年报逐渐公布,投资者除了关心上市公司的业绩,对员工的工资也较为关注。
《证券日报》记者根据同花顺数据统计,截至目前已经发布年报的18家电企中,员工人均年薪18.5万元。尽管去年这18家电企净利润同比增加的仅有国电电力一家,但2016年员工的人均年薪仍旧比2015年的17.7万元有所提高。
尤其是新能泰山2016年业绩亏损6671万元,但其员工的人均年薪却高达36万元,比2015年的32万元提高了4万元,成为目前工资最高的电企。
18家电企员工
人均年薪18.5万元
《证券日报》记者根据同花顺数据统计,截至4月16日,共有18家上市电企发布2016年年报。这18家上市电企中,只有国电电力2016年净利润同比有所提高。
根据年报,2016年,国电电力实现营业收入584.16亿元,同比增长2.9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5.69亿元,同比增长5.42%,营收净利实现双增长。
其中,有15家电企净利润均有所下滑,占比超过八成。仅有2家电企业绩亏损。
尽管2016年电企盈利水平开始下滑,但电企员工的工资相比2015年,有所提高。
同花顺数据还显示,这18家电企2015年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326亿元,员工数量为183977人,人均年薪为17.7万元;2016年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为337亿元,员工数量为182078人,人均年薪为18.5万元。
而今年一季度以来,由于煤价持续上涨,电企的利润再次被压缩。
皖能电力去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89亿元,同比下降23.02%。同时,该公司还预计一季度亏损-3200万元至-4800万元,而去年一季度利润为3.5亿元。
同时,建投能源也预计2017年一季度实现净利润约2.25亿元,同比下降约65.57%,主要是煤价同比涨幅较大,燃料成本同比增长,公司参控股发电公司盈利同比下降。
新能泰山业绩亏损
仍以36万元年薪领先
同花顺数据还显示,净利润排在前三位的电企为华能国际、浙能电力和国电电力。
其中,华能国际去年净利润为88.14亿元,同比下降36.06%;浙能电力的净利润62.77亿元,同比下降10.03%。
《证券日报》记者经过计算,这三家公司员工2016年的人均年薪分别为18万元、26万元、17.8万元。
但是最赚钱电企的员工工资并不是最高的,新能泰山2016年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为22648万元,在职员工为630人,经《证券日报》记者计算,其员工人均年薪分别为36万元,成为目前员工薪酬最高的电企。
同时,2015年新能泰山员工的人均年薪为32万元,2016年还有所增加。
但尽管员工薪酬较高,但新能泰山去年的业绩并不如意。根据年报,新能泰山2016年实现净利润-6671万元,同比下降182.63%。
需要一提的是,新能泰山不仅2016年业绩亏损,还预计2017年第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4000万元至5000万元,主要原因是本报告期与上年同期相比,电煤价格大幅上涨,公司燃料成本大幅上升,发电业务出现较大亏损。
新能泰山表示,2017年,山东电力需求将呈平稳增长态势,但电力产能过剩问题将更加突出,发电利用小时大幅下降,火力发电将面临资金压力和落后产能淘汰压力,市场形势非常严峻。
与新能泰山的“慷慨”类似,大唐发电去年亏损26亿元,但员工薪酬并没有减少。
同花顺数据显示,2015年大唐发电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为44.6亿元,在职员工数量为24704人,人均年薪为18.05万元。2016年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43.6亿元,同比减少了1亿元,在职员工的数量合计22966人,人均年薪为18.98万元。
2022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14029元,比上年增长6.7%,增速比2021年回落3.0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6%;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5237元,比上年增长3.7%,回落5.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
点击查看详细>>调休,给人的感觉好累,像是活生生的把本来有的假期,勉强凑在一起。出行有一定的麻烦,到处是人挤人,高速上面也塞车,吃饭逛街都要排队,有点影响出行体验。
点击查看详细>>增加一天五一假期,政府机关和国营企事业单位可以通过提高效率、压缩形式主义环节就能实现对工作时间的补偿,多数民营企业同样可以用提高效率解决这个问题。
点击查看详细>>丰台仲裁委作出裁决:吴某璋向银河证券支付赔偿金16.26万元,驳回银河证券的其他仲裁请求。
点击查看详细>>面对经济增速放缓、疫情多发散发等多重因素冲击,我国果断采取有效措施稳就业、保就业,确保就业形势整体稳定。
点击查看详细>>2022年上海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国经济中心城市首位;实际使用外资超过235亿美元,规模创历史新高;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新增60家和25家,累计分别达到891家和531家;
点击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