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20日 中国青年报
62.0%受访者建议引导学生对各专业有正确认识
近日,各大高校陆续迎来新生报到,但很多学生进入学校后并不喜欢所学的专业,开始琢磨转专业。怎么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选择适合的专业?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9.0%的受访者大学时想过转专业,60.2%的受访者转专业是感觉本专业发展前景不好。要让学生更好地选择专业,62.0%的受访者建议积极引导学生对各个专业有正确认识。
60.2%受访者转专业是感觉本专业发展前景不好
调查中,51.7%的受访者喜欢自己大学所学专业,27.9%的受访者不喜欢,20.4%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此外,79.0%的受访者大学时想过转专业,其中16.2%的受访者成功转了专业,32.4%的受访者想过,尝试了没有成功,30.4%的受访者想过但没尝试。仅21.0%的受访者没想过转专业。
毕业于德州学院的杨靖(化名)在大学时曾考虑过转专业,“我觉得大学生对专业的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刚进校门时对未来的认知可能缺乏理性,大一下半年或大二时调换专业是比较合理的”。
大学生想要转专业的原因是什么?调查显示,60.2%的受访者表示是本专业发展前景不好,52.4%的受访者对所学专业没兴趣,38.4%的受访者是因为高考专业没选好,31.4%的受访者感觉本专业与职业规划不符,26.5%的受访者因为父母希望转专业,22.2%的受访者觉得学不好本专业,11.7%的受访者是一时冲动。
重庆大学本科生王达生(化名)前不久成功转入了喜欢的专业。王达生说,学生和家长比较关注行业趋势和就业情况。“有些科研教学能力很强的王牌专业反而很冷门”。
调查显示,76.0%的受访者觉得大学生转专业不容易,其中,20.0%的受访者觉得很不容易。17.7%的受访者认为一般,认为比较容易和很容易的比例仅为5.5%和0.6%。
杨靖坦言,转专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个学校规定不同,一般都会设有门槛,这就需要想转专业的学生认真考虑并做好充分准备。
如果转专业不成功,61.9%的受访者会多方面锻炼能力,58.4%的受访者会多探索尝试,自主选择喜欢的方向,49.5%的受访者辅修第二专业,45.7%的受访者选择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培养个人兴趣,28.6%的受访者以后要跨专业考研,13.9%的受访者选择接受现实。
“没有不好的专业只有没学好的专业”
调查中,65.9%的受访者支持大学生自由转专业,13.7%的受访者不支持,20.3%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戚业国认为,对于大学生转专业,必须有控制、有标准,可以适当增加这样的机会,但也不应该、不需要大面积放开自由转专业。
戚业国指出,在追逐“大而全”的风气中,当前多数高等院校内部不同专业的办学水平差距十分突出。一些重点大学有全国一流的专业,同样可能有末流的专业。如果不加限制就会导致高校内部专业生源的极大不均衡,对追求“大而全”的高校而言是难以接受的。国外尤其是欧美的大学,对转专业控制较松,这是因为基于功利选专业的情况少一些,即使这样也是有诸多限制,并没有完全放开转专业,否则正常的教学秩序就会难以为继。
戚业国说,当前高中生真正了解专业、了解兴趣的比例并不高,多数学生所谓的兴趣并不可靠,他们对相关方面的了解并不充分,甚至有时会望文生义、靠感觉形成兴趣。当发现真实的专业与想象的不同时,就有了转专业的想法,相当多的转专业属于“这山望着那山高”。“其实每一个专业都有它的好处和坏处,都有考验和折磨人的地方,如果因为困难或者‘苦’而不喜欢一个专业,换一个专业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好专业’远远不如在一个专业里‘做好’重要。在市场竞争的基本规律下,所谓的冷门或热门专业,也会因供需关系而发生转化,没有不好的专业只有没学好的专业”。
王达生说,很多同学转专业时兴致很高,但转专业成功后,却发现并不能在新专业学得很好,更有甚者提出二次转专业。
“有相当多的知名学者在自己的专业上是‘先结婚后恋爱’。”戚业国说,任何一个专业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了解才能产生“感情”。不盲目转专业,脚踏实地、专注于某一个专业,兴趣就会形成,专业就可以得到很好发展。
戚业国认为,如果个别学生是因为自己的思维特点、个性特点不适合一个专业,或者发现自己专注并执着于另一个专业,这时转专业是非常必要的,大学开放转专业更多应该为这些人开放。但如果过分开放转专业,就可能影响专业情感的培养和形成,可能导致很多学生转来转去一事无成、浪费时间精力的情况。
让学生更好地选择适合的专业,62.0%的受访者建议积极引导学生对各个专业有正确认识,47.9%的受访者建议学生们高考慎重填志愿,40.9%的受访者认为应破除功利思想,避免盲目追逐热门,40.8%的受访者建议积极帮助学生做好长远职业规划。
2022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14029元,比上年增长6.7%,增速比2021年回落3.0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6%;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5237元,比上年增长3.7%,回落5.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
点击查看详细>>调休,给人的感觉好累,像是活生生的把本来有的假期,勉强凑在一起。出行有一定的麻烦,到处是人挤人,高速上面也塞车,吃饭逛街都要排队,有点影响出行体验。
点击查看详细>>增加一天五一假期,政府机关和国营企事业单位可以通过提高效率、压缩形式主义环节就能实现对工作时间的补偿,多数民营企业同样可以用提高效率解决这个问题。
点击查看详细>>丰台仲裁委作出裁决:吴某璋向银河证券支付赔偿金16.26万元,驳回银河证券的其他仲裁请求。
点击查看详细>>面对经济增速放缓、疫情多发散发等多重因素冲击,我国果断采取有效措施稳就业、保就业,确保就业形势整体稳定。
点击查看详细>>2022年上海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国经济中心城市首位;实际使用外资超过235亿美元,规模创历史新高;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新增60家和25家,累计分别达到891家和531家;
点击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