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特人力资本管理专家 人力资本管理软件-HCM
网站导航

首页 > 资讯分享 > 人力资本数字新闻 > 师生关系:超过九成受访大学生认为师生关系融洽

师生关系:超过九成受访大学生认为师生关系融洽

来源:伯特管理咨询公司    发布时间:2018-03-13    浏览次数:

2018年03月13日                        中国青年报


  哈尔滨师范大学 牛子群


  西南大学 翟玉洁


  浙江财经大学 柴若月


  3月2日晚,在杭州一所高校读大一的顾忆,辗转14个小时的车程后到达寝室,一进门就接到了妈妈打来的电话。除了简单嘱咐学习上的事情,妈妈还严肃交代:“离学校的男老师远一点儿。”这不是顾忆妈妈第一次让她警惕身边的“男老师”了。“妈妈总是时不时和我提这件事,让我觉得有点儿不可理喻。”顾忆说。


  在山西读大学的王宇与辅导员石老师的关系亲如姐弟,石老师偶尔还会帮这位“弟弟”介绍女朋友。王宇说:“我都不叫她老师,平时会叫她姐姐!”


  近年,“高校师生关系”的话题备受关注,打开网络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师生关系”时,页面会出现“不正当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畸形化”“师生关系还干这种事”等类似的图文或视频;当搜索“男老师与女学生”或“女老师与男学生”时,首先映入眼帘的也是“不纯洁”的标签。


  近日,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面向全国百余所高校的570名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调查显示,28%的受访大学生最看重高校老师与学生相处模式,93%的受访大学生认为高校里可以有师生恋。


  超过九成受访大学生认为师生关系融洽


  马菲是黑龙江一所高校的大三学生,她非常喜欢城市设计专业课的崔老师。她说:“崔老师每节课都会提前10分钟坐到讲台前跟我们聊天,聊一聊职业规划,分享一些过往学生的案例。”马菲表示崔老师上课的方式也很有特色,她补充道:“他通过学生的名字联系到课本上的专有名词,那些生硬的概念,就会很快记住。”马菲称崔老师在他们班里非常受欢迎,“在他课上睡觉都觉得是一种罪恶。”马菲说。


  在马菲眼中,她的老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老师,更是她人生路上的导师,她将来也想成为一名教师:“我想成为像崔老师那样的老师,课下多和学生们聊聊天,帮他们解惑。”


  对于毕业后留在济南任教的王雯来说,曾经在报名教师资格考试中偶遇的刘老师,是她职业生涯中的“启蒙老师”。她在采访中表示,刘老师在每次下课后会将黑板字迹擦干净,“她说这样既可以让下一位上课的老师有好心情,也不至于给学生添麻烦。如今我也为人师,虽然粉笔黑板已渐渐被电子所取代,但是老师的品德仍为所念。”


  杨子就读于上海的一所高校,她和专业课冯老师相处十分融洽,“冯老师上课从不拿点名册点名,她会在课间10分钟走下台,分享她对我们每一个同学的第一印象。”杨子回忆,去年冬天的一天,自己一路小跑要赶去教师办公室,途中被冯老师叫住,她说:“一开始还以为冯老师找我什么事,原来冯老师是怕我跑太快摔倒,提醒了我,特别感动。”杨子说,在她的学习生活中,还有很多像冯老师这样温暖的老师。一次,她在公选课上肚子疼得厉害,公选课高老师发现后,马上劝杨子回宿舍休息。“老师竟然因为我硬撑着上课不注意自己身体而数落我,我真的吃惊又感动”。


  唐欣欣是天津一所高校的大三学生,自高中到现在,她都特别感谢她的老师们。她回忆起高中的时候,因为化学成绩非常差,她真的不想努力了,甚至一直处于放弃的状态。一次上交化学作业后,她发现她的化学老师在作业本上写了一大段话,大概意思是希望她努力加油,不要放弃自己。令唐欣欣印象深刻的是,在那段话的最后,化学老师还画了一个大大的笑脸。“现在想起来觉得很惭愧,也觉得我们化学老师真的太温暖了。”唐欣欣说。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调查显示,94%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师生关系非常融洽或比较融洽,6%的受访大学生对现在师生关系不满意。


  在陕西一所高校读书的朱婷,认为自己的辅导员没有信服力,“她平时从不过问我们的学习、生活。奖学金的名额会给那些平时给她做事的同学。”朱婷表示,在临放假前,辅导员曾强迫让已经和家人订好飞机票的同学参加演讲比赛,“老师让她退飞机票,参加完演讲再走,不然就按旷课处理。当时同学都委屈哭了。”


    复杂师生关系被异化


  前段时间,北航研究生导师性骚扰学生、西安交大博士生自杀等事件,将师生关系话题再次推上风口浪尖。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调查显示,3%的受访大学生与老师的课下私人关系比课堂上的关系更好,在与异性老师相处时,10%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可以与其私下成为朋友。


  “我没有听说过我们学校有师生关系不纯洁的情况,一些小说或电影可能会有一些不端行为的描写,或者自媒体对现有事件的放大,可能群众们就会潜移默化被代入吧。”在北京一所高校读书的李月说。


  近年来,《女老师别过来》《麻辣女教师》等有关师生恋的小说在网络上风靡一时,有的电影电视作品也会出现学生插足老师家庭等情节。当北航研究生导师性骚扰学生类似事件发生时,部分自媒体也会马上“蹭热点”,加剧高校老师群体的污名化。


  浙江一所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黄老师是一位工龄未满5年的年轻男教师,他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学生团队,几乎每天都要和学生打交道。黄老师和他团队中的同学经常一起吃饭,甚至在假期里一起通宵玩游戏,他说:“学生们遇到一些困惑的时候会来找我谈心,比如该不该考研、就业实习上的困难等。”黄老师对于现在自己与学生的关系表示满意,但同时也表达出自己的担忧:“一年一年过去,其实挺害怕自己和学生产生代沟。如果有一天我不能和孩子们在烧烤店里吃烤串,我也会挺难过的。”


  在黄老师的学生陈如看来,黄老师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个学长,平时在学校遇到问题,想要找老师帮助,都会第一个想到他。“有一次我和家人吵架发了一条朋友圈,内容表现得很绝望。当时时间很晚了,很少朋友看到,黄老师连打3个电话给我,用他自己的经历安慰我开导我,当时特别感动”。


  “有的人会把老师当‘圣人’,所以偶尔几个极端案例,会使整个社会格外关注。”黄老师对新闻爆出来的个别老师不端行为表示气愤,在他看来,绝大部分的老师是秉持着服务学生、帮助学生的态度,个别事件无法反映教师群体的真实写照。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调查显示,7%的受访大学生坚决反对师生恋。


  李丹在山东一所高校读书,她的一位专业课老师跟她的一位学妹即将走上婚姻殿堂,“一开始我们也觉得不可思议,我的老师比学妹大几岁,不过俩人感情非常好。”在她看来,真心相爱应该得到祝福,无关身份。


  在北航研究生导师性骚扰学生事件发酵后,北航迅速公布了对陈小武的处理结果:撤销陈小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职务,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撤销其教师职务,取消其教师资格。教育部决定,撤销陈小武“长江学者”称号、停发并追回已发放奖金、责成学校解除与陈小武签订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聘任合同。这些处理决定也为调节日后的高校师生关系提供了范本。


  “历史上和现实中都有一些师生恋的佳话,其实师生恋只要不违背公序良俗,是可以被祝福的。”李丹说。


  我们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的王老师表示:“每个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都不一样,在大学里接触社会的时间也短,所以作为老师要把学生当作子女和朋友来看待,不要高人一等,学生尊重老师固然重要,老师也要尊重学生。其实我个人特别喜欢提问题的学生,每次和学生沟通自己也得到进步,但是师德仍是个大问题,希望老师都能以身作则。”


  天津一所高校的教师陈丽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现在给学生上课,下课没有几个问问题的,通常都很安静,跟老师互动较少,有时候很想把自己会的都传授给学生,无奈学生与老师之间就像有一层玻璃一样,不知道该怎样化冰。”在陈丽看来,学校就是学生读书的地方,希望校园里不要有太多社会习气,老师与学生彼此应坦诚相待。


  姚奇在湖南一所高校读书,她包揽了大学四年的年级第一名,是国家奖学金的获得者,姚奇表示自己与老师是“有距离的陌生人”,“因为不想让同学以为自己的成绩是靠与老师套近乎得来的,索性不与老师进行课题之外的交流和互动”,她回忆,自己毕业找老师签推荐信时,老师都记不得她曾拿过课程最高分。与之相反,在北京一所高校就读的朱婷虽然不是师范类专业,但她将来想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我的妈妈就是一名老师,学生毕业后也常回来看她。”朱婷讲到,受妈妈的影响,她在学校和老师的关系也特别好,偶尔还会一起出游,不过玩归玩,老师们对待学术很严谨,她觉得“师生关系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


  南开大学文学院传播学系系主任陈鹏认为,师生关系中有正面的成分,也有负面的因素。但正面的师生关系是主流,绝大部分教师都能够秉持师德来妥善处理师生关系。但是,有个别老师也确实存在师生关系处理不当的现象。他表示,在小说、影视作品当中,师生关系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所以有的时候部分小说、影视作品扩大了炒作这个话题的力度,有的时候会使受众产生一些误解。而在一些新闻报道中,陈鹏表示从某种程度上讲,其放大了师生关系中的负面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也加深了一些师生关系的紧张局面,造成了一些师生关系的危机。“所以我们在看新闻报道的时候,会了解到某种现象的存在,但这种现象不一定是主流和整体的现象。”他说。


  同时陈鹏认为,这种现象也不能完全怪罪于公开的报道。他分析称:“因为在新闻报道中,负面报道的传播效率,往往是强于正面报道的传播效率的, 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对于一些正面报道的内容,有些受众并没有形成比较深刻的印象,导致的结果是受众对负面报道的印象超过了对正面报道的印象。对于这样的现象,陈鹏说:“受众应该提升媒介素养,在接收情绪性信息的时候,特别是接收负面信息的时候,要了解这种负面信息的局限性和片面性,通过提升媒介素养形成的积极主观因素,来抵消负面新闻信息的局限性。”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受访学生为化名)

+86 (021) 6660 0069
总部:上海市普陀区安远路518号宝华城市晶典大厦4楼

版权所有©伯特管理咨询公司   沪ICP备12025008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1269号

微信

顶部
首页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专业积累
企业愿景
客户名录
加入我们
职业发展
员工留言
诚邀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管理咨询服务
人力资源战略
定岗定编定薪
绩效激励体系
员工能力开发
人力资本管理
组织效能诊断
选拔招聘服务
人力资本软件
培训与发展
领导力
训练营
体验式学习
大脑引擎
精品课程
资讯分享
原创文章
读书笔记
人力资本数字新闻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