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特人力资本管理专家 人力资本管理软件-HCM
网站导航

首页 > 资讯分享 > 人力资本数字新闻 > 大学生:80%因工资太低而离职 61.19%的人不认可工作价值

大学生:80%因工资太低而离职 61.19%的人不认可工作价值

来源:伯特管理咨询公司    发布时间:2021-05-26    浏览次数:

2021-05-26                    第一心理


  社会现象纷繁芜杂,而自然界科学真理却在较长时间内没有较大推进和变化。从这两者宏观而庞大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知道:


  1. 从时间维度来看,若现象与己无关,则无需下功夫深究。


  2. 每一个人最应去做足与深想的,应是自己的身边事。


  3. 外部世界并不真实,只能作为个体行为决策的参考。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有些社会现象,极其肤浅而且不值一提。据说,目前有超过6成大学生因为从事的工作太简单而辞职。


  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正在从事的工作太过琐碎、无序、简单,完全缺乏价值感。 


  调查问卷,是由严肃媒体中青校媒,面向全国5868名大学生发起的。完整的调查结果是:


  ①超半数大学生求职向往新一线城市,占调查人数的52.57%;②大学生择业时对新兴职业抱有较高热情;③对于辞职原因,工资太低排在首位,占受访总人数的81.42%;其次是工作内容过于简单,缺乏价值感,占受访总人数的61.19%。


  部分媒体,将调查结果的第三项单独列举出来,形成为话题。


  语言就像是一把犀利的刀,它能戳破人们头脑中的错误泡泡;语言表达则是一张滤网,能过滤并呈现出认知层级与事实真相。


  一个来源于社会现实的问卷,一个原本能够反映出一些社会问题的新闻调查,被媒体自由引用后横加篡改,且被篡改后的结论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不严谨的报道,背后有极其深远的背景和原因。


  进入自媒体时代,消息、新闻、信息发布也不再像传统媒体时代,需要层层审核、把关、确认消息真假以及来源之后才能发出,而是逐渐开始自主化、个性化、便捷化、极速化。


  鉴于“人人都是消息来源,人人都是新闻记者”的现实状况,大大小小的媒体在采集信息时都以快、惊、大为准,以瞬时吸引观众和读者的眼球为准,传统的信息审核机制被视为效率低下速度慢而被无情抛弃。


  取而代之的,是为算法、标题、惊声尖叫、迅速聚众引发涟漪式病毒式传播的报道。以往新闻、信息报道中要求的真实、客观、公众、全面等要素在这种抢发布速度抢收录效果的需求下,丧失殆尽,也就出现了前文提及的拼凑式报道。


  虽然拼凑式报道横行,但客观而言,大学生因为工作简单而辞职的现象也的确存在。


  对于新闻从业者,热爱此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想要战胜这种必要的“简单、乏味”,需要的,不仅仅是自身对新闻事业的热爱,有时候还需要勇气。


  而刚刚参加工作半年或一年以内的年轻人,一部分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却因为看重了表面光鲜,而忽略了这些乏味流程上的严谨与认真,进而认为这工作太简单、琐碎,完全不能体现自我价值,因此干不了多久就选择辞职。


  从客观真实的角度来看,只要是正常的工作,就一定会有其价值。而这种价值一定与从事者本人的投入密切相关。只有真正投入其中的人,才能够体味到一份工作带给自己的价值感和成就感。


  譬如,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最根本的精神自觉和灵魂自省是:


  1. 自己所做的信息采集与传播工作,是否传达给了公众确凿可靠的信息?


  2. 自身所调查的社会现象和结论,是否起到了启发公众认知,规避错误思维的作用。


  3. 不存在简单而毫无内在逻辑和规律的工作。任何工作岗位,都有其价值所在。


  从以上三点基本诉求来讲,当人们从事所谓简单、无趣、毫无价值的工作时,也会屡次出现错误、疏漏、偏差的话,那么,不是这项工作没有价值,而是做这件事情的人,在思想意识认知上,对工作有误解。


  也就是说,一份工作有没有价值感,跟这项工作的难易程度毫无关联,而跟从事这项工作的人的基本认识和素养紧密相关。


  把简单的事情做好,是本分和能力层级的基本体现。 只有把简单的工作做好了,个体才有机会在一个行业内和体系内,逐渐获得向上生长的机会,走入更为广阔的天地。


  而倘若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既不愿意做简单工作,又看不到简单工作背后的行业体系逻辑和深层本质,却好高骛远的,只想挑战困难任务,那么,这个大学生,要么思想意识认知上,不是很端正深刻,且浮躁不踏实;要么就是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并且爱慕虚荣名位。


  所以,大学生认为工作简单而辞职,其实是对事情本身缺乏全面了解和敬畏感,以及责任感,是人生伊始,吃不得苦,又急功近利的表现。


  几乎每一个入行者,当初都或多或少地,走过一些弯路。在碰过钉子之后,才会逐渐踏实下沉,逐渐找到工作上的成就感,找到价值感。


  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沉下心,将眼前的事情干好,而不是一味地追逐潮流表面。长期坚持,达到阈值,个体成功将自然而然。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oyes, A. (2013). What is catastrophizing? Cognitive Distortions. Psychology Today.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86 (021) 6660 0069
总部:上海市普陀区安远路518号宝华城市晶典大厦4楼

版权所有©伯特管理咨询公司   沪ICP备12025008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1269号

微信

顶部
首页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专业积累
企业愿景
客户名录
加入我们
职业发展
员工留言
诚邀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管理咨询服务
人力资源战略
定岗定编定薪
绩效激励体系
员工能力开发
人力资本管理
组织效能诊断
选拔招聘服务
人力资本软件
培训与发展
领导力
训练营
体验式学习
大脑引擎
精品课程
资讯分享
原创文章
读书笔记
人力资本数字新闻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