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3 封面新闻
炎炎夏日,又是一年毕业季,对刚走出象牙塔的学子们来说,返乡还是去一线大城市,是关乎未来发展的一道重要选择题。而不管身处何方,觅得安居之所,是开启人生新征程的第一步。
6月22日,贝壳研究院发布《2021年毕业季居住洞察报告》(后简称洞察报告),6月21日,58同城、安居客发布《2021年毕业生就业居住调研报告》(后简称调研报告)。机构报告发布的调研数据,勾勒出新一代毕业学子的就业安居画像。毕业生更爱什么样的房源?租房又有何新需求?怎样实现整租自由?
三成毕业生租房需家人支持
首选工作城市中成都位列第四
坐拥丰富教育资源、产业资源的一线城市,成为毕业生就职市场高地。调研报告显示,8.7%的毕业生将上海作为工作首选城市,其次是深圳和广州,占比分别为7.9%和7.3%,成都以7.2%的占比位列第四。
伴随着毕业季的到来,每年5月至8月都是租房热季,74.2%的毕业生在此时间段租房。不同于13.4%住在父母家、无需租房的毕业生,参与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调研的2021届毕业生中,80.5%的毕业生需要租房,其中36.5%的毕业生已经租房。新一线城市中,22.3%的毕业生无需租房,占比超过一线城市的11.7%。
46.5%的毕业生房租在1001-1500元/月,30.6%的毕业生房租在1501-2000元/月,房租在4000元/月以上的占比仅0.4%。由于房租整体水平更高,一线城市毕业生房租超过2000元的占比,超过新一线城市8.6个百分点。
在参与调研的毕业生中,三成需要父母家人的资金支持,其中11.3%的毕业生需要家人支付全部租金。
合租多为择居一线城市毕业生的无奈之举
到底月入多少才能实现“整租自由”
贝壳研究院的调查报告也表示,一线及新一线城市仍是毕业青年的首选就业城市,但这些城市租房压力不尽相同,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珠海及广州处于“压力区间”, 房租收入比不低于30%,长沙在新一线城市中租赁负担最低。
贝壳研究院统计发现,2021年度毕业季租金指数TOP10城市分别为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珠海、南京、苏州、厦门及东莞。该数值以整租月度套均租金为基础进行标准化处理,指数越高表示租金越高。
在租金水平遥遥领先的北京,月收入多少才能实现“整租自由”,贝壳研究院给出的结论是:2.1万。在新一线城市杭州,门槛同样不低,月收入需达到1.5万。对独立打拼的青年来说,轻松整租并非易事。
选择合租,才是毕业生“无奈”又“现实”的选择。从合租单间面积看,2021年毕业季期间,深圳、北京的合租面积最低,深圳仅约为12.3平,北京约为13.8平。
“虚假房源信息多”成租房最大“痛点”
在成都租房可优选官方平台
现实中,毕业青年面临的租住痛点仍然不少。贝壳研究的洞察报告显示,48.83%的受访者称“虚假房源信息”是最大痛点,其次则为“由于换工作、房租上涨等原因导致频繁搬家”及“安全隐患”等。
在成都租房,可优选官方平台,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主办的“成都住房租赁交易服务平“(https://clf.cdzj.chengdu.gov.cn/funi-rent-web/)。
或者由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成都城投、天府市民云三方共同打造的住房服务平台“城投住房”。通过天府市民云APP可进入服务平台。平台房源经过政府平台权属核验,更让人放心。
上述官方平台都可以根据需求检索适合自己的房源,也可以自主发布租房需求。
毕业季带动着租金水平上浮,根据诸葛找房的数据,2021年第24周(6月14日-6月21日)全国大中城市租金均价为36.12元/平方米/月,环比上涨1.40%,同比上涨3.07%,创年内新高。其中,成都第24周租金均价为35.21元/㎡/月,环比上涨2.44%。
封面新闻记者 黄益辉
2022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14029元,比上年增长6.7%,增速比2021年回落3.0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6%;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5237元,比上年增长3.7%,回落5.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
点击查看详细>>调休,给人的感觉好累,像是活生生的把本来有的假期,勉强凑在一起。出行有一定的麻烦,到处是人挤人,高速上面也塞车,吃饭逛街都要排队,有点影响出行体验。
点击查看详细>>增加一天五一假期,政府机关和国营企事业单位可以通过提高效率、压缩形式主义环节就能实现对工作时间的补偿,多数民营企业同样可以用提高效率解决这个问题。
点击查看详细>>丰台仲裁委作出裁决:吴某璋向银河证券支付赔偿金16.26万元,驳回银河证券的其他仲裁请求。
点击查看详细>>面对经济增速放缓、疫情多发散发等多重因素冲击,我国果断采取有效措施稳就业、保就业,确保就业形势整体稳定。
点击查看详细>>2022年上海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国经济中心城市首位;实际使用外资超过235亿美元,规模创历史新高;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新增60家和25家,累计分别达到891家和531家;
点击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