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特人力资本管理专家 人力资本管理软件-HCM
网站导航

首页 > 资讯分享 > 人力资本数字新闻 > 消金机构:年内23名高管变动

消金机构:年内23名高管变动

来源:伯特管理咨询公司    发布时间:2021-07-15    浏览次数:

2021-07-15                   北京商报网 


又一家消费金融机构更换高管。7月14日,银保监会官网核准披露欧阳日辉的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马上消费金融”)独立董事任职资格。按照监管要求,欧阳日辉应自决定作出之日起3个月内到任并向重庆银保监局提交任职决定文件。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自2021年以来,消费金融机构高管变动频繁。据不完全统计,包括马上消费金融在内,目前已开业的29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中,年内已有北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银消费金融”)、盛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银消费金融”)等15家机构进行了人事变动,共计23位管理人员任职出现变化,涉及总经理、董事长、首席风险官等多个管理岗位。


具体来看,同样在7月发生变动的还有北银消费金融。根据北京银保监局7月6日披露的信息,核准李佳北银消费金融总经理任职资格。北银消费金融上一任总经理为胥京亮,于2020年6月24日获监管批准,任期刚满一年。


在2021年进行人事调整的机构中,华融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融消费金融”)变动最为频繁。4月22日,安徽银保监局披露了5份批复公告,核准刘辉董事、董事长的任职资格,袁波担任华融消费金融董事、副董事长,杜翔、马开峰、沈庆国任董事。


其次则是盛银消费金融,共计进行了3次变动。在2月10日变更郑宏洲为公司首席风险官获批后,盛银消费金融分别于5月24日、6月29日获批变更公司董事以及总经理,2项职位均由马驰担任。


在消费金融专家苏筱芮看来,各消费金融机构高层不断变动是变革时期展现出的一个缩影。苏筱芮认为,伴随着2020年以来牌照批设开闸,互联网巨头相继入场等动作,消费金融市场迎来更为激烈的竞争与厮杀。另一方面,疫情进一步促使消费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布局调整,又为业务开展注入了新活力。同时,叠加流量红利减少、客群上浮战略显著等影响因素,不少消费金融机构迫切需要找到新方向,作为公司“掌舵者”的高管人员自然频频生变。


另有行业从业者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消费金融机构调整高管人员,来自于监管与行业竞争的双重压力。“年初银保监会发布《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对消费金融机构作出更细化的要求。机构也在抓紧调整,满足合规要求。”


针对高管变动对公司的影响以及后续业务布局等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向马上消费金融、华融消费金融以及盛银消费金融等机构进行了进一步了解。盛银消费金融方面回复北京商报记者称,公司首席风险官郑宏洲具有商业银行模型团队多年管理经验,且熟稔互联网金融,能为盛银消费金融的风控优化带来更多可能。盛银消费金融新任总经理马驰则是来自盛京银行体系,拥有16年金融行业从业经验。


苏筱芮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消费金融机构主动进行管理人员变动,是机构锐意进取、谋求发展的一种表现,通过引入新鲜血液,激发组织活力,体现变革期消费金融机构顺势而为、加强数字化转型及业务扩张的动作,“但需要注意的是,过度频繁的变动可能会影响公司战略布局的连贯性,降低决策的执行力度,此外还会增加管理人员与公司之间的磨合成本”。


另外,苏筱芮表示,整体来看,消费金融行业的马太效应不断加剧,消费金融牌照也逐步成为巨头布局零售业务、发力生态圈建设的战略构成。对于消费金融公司高管来说,其工作压力表现在如何根据消金发展形势,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与业务路线。“如何就当下业务降本增效,如何在巨头环伺的状况下实施差异化路线进行展业,这些均是高管们要考虑的问题。”


北京商报记者 岳品瑜 廖蒙


(责任编辑:李佳佳 HN153)


+86 (021) 6660 0069
总部:上海市普陀区安远路518号宝华城市晶典大厦4楼

版权所有©伯特管理咨询公司   沪ICP备12025008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1269号

微信

顶部
首页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专业积累
企业愿景
客户名录
加入我们
职业发展
员工留言
诚邀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管理咨询服务
人力资源战略
定岗定编定薪
绩效激励体系
员工能力开发
人力资本管理
组织效能诊断
选拔招聘服务
人力资本软件
培训与发展
领导力
训练营
体验式学习
大脑引擎
精品课程
资讯分享
原创文章
读书笔记
人力资本数字新闻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