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特人力资本管理专家 人力资本管理软件-HCM
网站导航

首页 > 资讯分享 > 人力资本数字新闻 > 宝洁:进入中国市场以来首任本土CEO

宝洁:进入中国市场以来首任本土CEO

来源:伯特管理咨询公司    发布时间:2021-10-12    浏览次数:

2021-10-12             新浪财经


来源:第一财经


  原标题:快消巨头的“首次任命”


  记者|施歌


  编辑 | 孟佳丽


  今年8月,宝洁公司宣布,现任宝洁大中华区副董事长、销售和品牌及品牌运营总裁许敏,将于2021年10月1日正式出任宝洁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这是宝洁自1988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首次任命本土CEO,同时,许敏也成为184岁的宝洁历史上最年轻的区域市场CEO。


宝洁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许敏 | 图片来源:宝洁2021年校招宣传片《老简历》宝洁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许敏 | 图片来源:宝洁2021年校招宣传片《老简历》

  自1997年从南京大学毕业、以管培生身份加入宝洁至今,许敏做到了本土管培生目前所能达到的最高级别。她先后领导过汰渍、碧浪、飘柔、护舒宝、玉兰油、佳洁士等七个品牌、六大品类,管理过日本、韩国、印度以及澳大利亚等市场的业务。


  另一方面,许敏的每一次晋升都踩准了市场需求点。2015年,在电商正盛的时间,她开始负责宝洁大中华区电子商务业务,和媒体及品牌运营业务。随后的6年里,她先后升任宝洁大中华区品牌管理总裁和宝洁中国副董事长。在她的带领下,宝洁中国的电商业务实现大幅增长。2019年,宝洁大中华区前CEO Matthew Price在接受采访时说:“在中国,宝洁的电商渠道销售占比为35%,而在全球,电商渠道销售占比仅为8%。”



  2018年3月,当时担任宝洁大中华区电子商务总裁、媒体及品牌运营总裁的许敏参加上海国际广告节。|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如果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这次人事任命,我们能看到比个体的职业发展更大的意义:一个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三十余年,在经历了市场从无到有、逐渐成熟后,终于不再像过去那样,只信赖总部空降,本土的管理团队被赋予了更多信任——这样的人事调整背后,一方面反映了本土人才快速的职业成长,另一方面也表明外资巨头已经承认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过去外企常被诟病在员工的晋升通道上存在“天花板”,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在晋升到一定层级之后,本土员工很难再有往上的机会,即便有高管位置空缺,也会先给到其他市场空降过来的管理者。


  现在,这层“天花板”被逐步打破。以欧莱雅为例,根据集团内部统计,中国区目前有超过80%的管理层是华人。公开信息里,我们也能频繁看到本土高管的身影——除了即将上任宝洁大中华区CEO的许敏,还有欧莱雅北亚及中国首席企业事务与公众联动官兰珍珍,雅诗兰黛集团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樊嘉煜等。


  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种结构性的变化?经历了在华三十余年发展的快消巨头,为何在这个时间将接力棒交给新一代本土管理者?同时,我们也无法忽视这些管理者的女性身份,常规的人事任命之外,女性高管的增多又在传递怎样的信息?


  01


  当中国成为第一大市场


  今年3月,欧莱雅中国在发展战略年度沟通会上透露,欧莱雅中国所有事业部都实现两位数增长,中国内地市场成为集团内七大品牌的全球最大市场。在全新地域架构中,上海已升级为欧莱雅集团北亚区总部。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了快消巨头宝洁和联合利华。


  在2021年3月举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宝洁公司董事会主席、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戴怀德表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护肤品市场,宝洁服务的50亿人中有1/5都在中国。


  联合利华全球副总裁、联合利华中国公共事务总裁曾锡文也曾在去年年底公开表示:“目前,联合利华中国已成为联合利华全球数字化商业和创新的引领者。中国是联合利华今后发展和增长最为重要的国家。”


  巨头的经营现状像风向标一样反映了整个行业的走势:对于所有快消公司来说,广阔且玩法更为灵活、多元的中国市场,正成为驱动公司整体增长的引擎。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伴随着这样的变化,快消公司的管理者,也逐渐从外派国外高管、外派中国台湾地区高管,变成了提拔本土管理者——一群更懂得如何在这个市场里做生意、做好生意的人。


  赵枫于去年2月起担任欧莱雅大中华区首席信息官,此前,她先后在通用电气与联合利华度过了共计14年的职场生涯,完整地经历了中国市场在跨国竞争格局中的崛起。在她看来,中国经历了两次可以称得上是“里程碑”式的行业变化,这是任何一个国外市场都缺失的。


  进入欧莱雅之前,赵枫先后在通用电气和联合利华工作了14年,经历了中国市场在跨国竞争格局中的崛起。


  第一次是2009年到2010年前后电商的兴起,快消公司做生意的三大核心要素“人、货、场”中的“场”被颠覆,人们的消费逐渐“线上化”。直到现在,每隔一两年就会有一个关于“场”的全新概念,从早期的“线上化”,到如今的“线上与线下融合”,都源于十多年前那次电商领域的变革。


  紧接着,是2014年到2015年数字媒体的兴起,传统快消公司曾经特别擅长在平面与电视上“砸广告”。而如何在数字媒体时代去做更精准、有效的投放,合理管控营销渠道的投入产出比,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如何提供支持,成为快消公司的课题。


  这样的变化,反馈到欧莱雅的内部,就是持续在中国市场加强对电商及数字媒体的投入。招聘时,欧莱雅更加看重应聘者是否具备这方面的背景,仅以赵枫管理的技术团队为例,其规模从两三年前的二三十人,扩张到现在超过一百人。同时,欧莱雅也加强了对技术线管培生的招聘,而在5年、10年之前,管培生项目更多针对的是业务条线与财务条线开放。


  “人员的增长表明公司投入在哪个方向上,以及公司在能力上做了哪些新的布局。”赵枫说。


  到现在,电商对于消费品企业的价值已经毫无争议,懂这个业务、能利用它为公司带来更大利润的本土员工,自然更应该成为管理这家公司本土市场的候选人。


  人力咨询机构科锐国际的消费品行业专家杨芳认为,快消公司要做好一个市场的生意,就必须借助本土团队的资源和力量,尽可能减少管理成本和犯错几率,以此来快速实现本地化。


  “本土化”曾是外企的一大弱势。很多发展优秀的品牌和企业,进入新市场后变得疲软,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无法实现本土化。具体来说,大到熟悉当地的规章制度,小到知道一个电商平台的营销玩法,这些都需要外企首先具备“本土化”的意愿,其次也愿意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财力。


  近日,入驻天猫才两年的美国环保时尚品牌Everlane宣布关闭天猫海外旗舰店,在此之前,它已经暂停了官方微信小程序。尽管在公告中,品牌表示中国消费者依然可以通过全球官网购买商品,但网站至今还未提供中文服务,也不支持银联、支付宝和微信这些中国消费者日常使用的支付方式。这意味着该品牌在中国的发展基本已经结束。


  克服“水土不服”的过程中,本土团队的作用不容小觑。


  目前,赵枫正带领着团队直面她所认为的行业第三次“剧变”——线上与线下的融合。新冠疫情后这种趋势表现得更加明显,各个公司都开始真正地将渠道之间的贯通作为战略重点。这次的冲击是全球性的,但在赵枫看来,中国市场在应对时更有优势,“因为数字化基础更强,消费者对数字化的接受程度也更高。”


  这意味着,未来几年,中国市场对于全球跨国公司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提升,而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本土员工也将得到更广阔的职业平台和更多具有挑战性的发展机会。


  02


  轮到本土人才上场


  本土人才的“崛起”一方面源于外企主动寻求本土化的需要,另一方面,本土人才的成长和成熟也确实到了该开花结果的时间。经历了三十余年培训和管理制度的不断磨合与迭代,本土人才的成熟和职业化也是公司任用他们的一大原因。


  在欧莱雅北亚区人力资源负责人沈琳看来,在外企刚进入中国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并不是制造业和消费业的沃土,中国的职场人也是刚接触到这些业务,所以很难找到这方面符合公司要求的管理者。现在,情况则大不相同,中国成为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市场,本土员工对行业的把控、与跨国公司的磨合,都比以前更加熟悉和顺畅。


  “人才的培养需要时间,公司在这个市场成长得越来越大,也给本土人才提供了更多的空间。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沈琳在1994年以法务身份加入欧莱雅,后来一个机会让她成为苏州工厂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走到现在,她其实也在欧莱雅内部完成了职业方向的转变。



  沈琳以法务身份进入欧莱雅,后转型成为人力资源负责人,完成个人职业方向的转变。


  在快消公司内部,沈琳这样的经历不在少数。有不少高级管理者都经历过多个品牌、业务线,甚至大区之间的调动。


  今年7月升任欧莱雅中国副总裁兼高档化妆品部总经理的马晓宇,也是这个职位上首位中国培养的本土管理者。1997年加入欧莱雅后,她从销售开始逐步接管市场营销,并于2004年担任兰蔻品牌总经理;巴黎欧莱雅总经理宗国宁也曾被送去新加坡工作过一段时间;活性健康化妆品事业部总经理马岚则在美宝莲、巴黎欧莱雅、3CE等多个品牌和事业部工作过……这样的例子在公司内部还有很多,这些对业务拥有更宏观理解、更全局视角的本土员工,更容易成为高级管理者的候选人。


  以管培生身份加入欧莱雅的宗国宁,先后经历过BA、产品研发、市场经理等多个岗位,并被派往新加坡工作过一段时间。


  在外企针对重点人才的培养机制里,管培生项目是不容忽视的。这个培训机制最早就是由这些快消巨头引入中国,它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实现一种双赢。一方面,它为公司吸引到更多本土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它也为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职业入口。


  在外企招聘最鼎盛的时期,能入选一家世界500强的管培生项目,对重点大学的应届毕业生来说,是最理想的职业选择。同时,管培生身份对于这些年轻职场人后续的职业发展将是一份背书。在欧莱雅内部,管培生项目就为公司输送了不少高级管理者,他们被内部称为“L’Oreal Baby”。


  随着管培生项目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加剧,不光在消费领域,制造、咨询、医药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互联网行业纷纷效仿,在校园招聘时设立了同样的岗位,但外企的管培生制度一直被大学生认为“含金量”更高。


  在欧美市场,管培生项目被视为企业人才储备的秘密武器,甚至很多企业会把管培生项目作为一个独立的战略性项目来规划,因此也获得了公司更大的投入。


  其次,经历过层层的迭代和调整,外企的管培生项目在人才招聘、部门轮岗、定向培训、绩效考核等各个环节上都能做到专人负责、专人指导,这自然离不开公司自上而下对于这个项目的认同和重视,也直接决定了一家公司管培生项目的质量。


  以欧莱雅为例,根据沈琳的介绍,公司的管培生项目是不断更新的。从最简单的培训、部门间轮岗,到现在随着商业环境复杂性提升而增加的跨部门、跨团队轮岗,以及专门针对电商等新渠道的定制型培训。管培生项目始终是快消公司人力资源中投入最重的一部分。


  经历过层层培训后的本土人才,在具备跨国公司所需拥有的管理能力之外,也在年复一年的全球化合作中,愈发适应国际化的工作场景和多元化的团队协同。或者可以这样理解,进入中国市场二三十年后,外企终于培养出了一批拥有自己基因的本土管理人才。


  03


  当女性成为管理者


  瑞信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过去10年全球女性董事占比提高了一倍,美国和亚太(日本除外)女性高管比例高于欧洲。报告预测,管理层中,女性成员占比会随着女性董事的增加而提升。更为多元化的董事会构成能让行政岗位上的性别比例更均衡——瑞信研究院发现,董事会多元化水平较高的行业,盈利能力也更强。


  放到消费品领域来看,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管理层,掌握更大的话语权,将为公司带来一种新的多元视角。女性消费时代崛起,消费品领域想抓住用户的心理,就要避免落入惯性的认知偏见,女性管理者作为离目标用户群更近的人,可以为公司带来更准确的洞察。


  然而“女性”身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认为处于职场里的弱势地位,不管在任何年龄,女性总要面对部分从来不会出现在男性身上的质疑。尤其在晋升时,女性往往受到更多的考验,最常见的问题是,作为管理者,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平衡工作和家庭,如何处理职场压力——仿佛家庭负担和职场压力是女性才会面临的问题。


  一直以来,作为技术负责人,赵枫并不觉得自己身上存在任何性别带来的劣势。在她看来,技术领域对体力的直接要求较少,更适合女性。她将女性天然具备的能力,概括为“感知力、平衡力、表达力、觉察力、共情力”,这能让她在工作中更顺畅地沟通、更高效地协调工作。


  无论男女,要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更重要的是要能站在大格局下对行业有所认知和判断,“作正确的决定、高效管理时间。”赵枫总结道,而这更多关乎自身领导力,与性别无关。


  说到底,本土人才晋升为跨国公司管理者时,最大的困难仍然来自于职业本身。无论何种性别,他们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沟通上的问题,一方面管理者要管理好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团队,另一方面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全球其他公司和集团总部沟通,这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这一点,大多数跨国公司内部都会开展管理者领导力的培训,这些培训无关乎性别,只是从“管理者”这个角色所需具备的能力出发。


  当然,女性高管的崛起并不等同于女性在职场中将不再受到性别的困扰,我们必须直面的现实是,实现真正的职场性别平等,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但这个问题,就和我们曾经讨论的“外企天花板”一样,从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说,所有的外界因素都不应当成为阻碍职场人前行的理由。“勇于尝试,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杨芳给出了建议,“选择什么样的行业和赛道,取决于我们的背景和认知;但职场道路的宽度和高度,取决于个人的学习和努力,以及自我优化和迭代。”真正的天花板,其实是在职场人的心里。


+86 (021) 6660 0069
总部:上海市普陀区安远路518号宝华城市晶典大厦4楼

版权所有©伯特管理咨询公司   沪ICP备12025008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1269号

微信

顶部
首页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专业积累
企业愿景
客户名录
加入我们
职业发展
员工留言
诚邀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管理咨询服务
人力资源战略
定岗定编定薪
绩效激励体系
员工能力开发
人力资本管理
组织效能诊断
选拔招聘服务
人力资本软件
培训与发展
领导力
训练营
体验式学习
大脑引擎
精品课程
资讯分享
原创文章
读书笔记
人力资本数字新闻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