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6 正观新闻
近日,在“农民工第一大省”广东,一股针对劳动力输出大省“逆向招工”的热潮悄然拉开序幕。据《经济日报》报道,在广东省人社厅组织下,中山市10家重点企业及人力资源机构乘着跨省招工专车,奔赴广西贺州、贵港等地招工。
从坐等招工到上门招工、跨省“抢人”,从企业挑劳动者到劳动者挑企业、挑老板。“逆向招工”所体现的不仅是招工形式与“方向”的转变,还有招工姿态与理念的转变。企业放下身段带着诚意和暖意“逆向招工”,彰显了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渴求,给劳动者创造了更好的就业选择环境,也有利于缓解招工难的问题,能够获得更多用工主动。“逆向招工”实为保用工、稳就业的双向奔赴,能够实现双赢甚至多赢。
比之劳动者到企业所在地碰运气、找机会,劳动者在家门口坐等企业送岗无疑变得更加踏实、从容,且企业定向提供的就业岗位更具针对性,能给劳动者带来就业选择便利,拓展劳动者的就业视野,也能降低劳动者的求职成本,提升就业岗位供需匹配度和劳动者的选岗成功率。
广东省人社部门组织企业和人力资源机构跨省“逆向招工”,用政府公信力为招工诚信背书,有助于保障招工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给劳动者吃了一颗定心丸,有助于规范招工程序,提升招工质量,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企业订单暴涨、亟须补充用工之际,有关地方和政府部门敏锐捕捉企业的用工需求,急企业之所急,办企业之所需,组织企业及人力资源机构跨省招工,并辅以发放“新招员工奖励补贴”、“以老带新”奖励、“中介机构引工”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激励措施,是对企业实打实的关爱和支持,可望有效缓解企业用工的难点、堵点、痛点,减轻企业的生存发展压力,增强企业的活力和动力,对企业保订单、破解“用工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不是简单的招工、用工、应聘关系,而是相互借力和合作关系。经济相对发达地方企业到外地“逆向招工”,不仅支撑了本地经济发展,让本地受益,也给劳务输出地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促进了劳务输出地的就业工作。据报道,广东省在“逆向招工”的同时,还与劳务输出地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对接、人社部门对接、校企对接、人力资源机构对接、共享用工对接等活动,为招工、就业搭建平台、畅通路径,增加机会并优化环境,而劳务输入地和输出地开展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也精准培养了符合产业需求的大量技能人才,为劳务输出地、输入地双方以及多地的产业发展输送了高质量的劳动力资源。
劳务输出地不乏脱贫不久的地区,广东等劳务输入地也即经济相对发达地区通过“逆向招工”等方式加大面向劳务输出地的送岗招工力度,有助于稳定或提升劳务输出地的就业率。就业率稳了,民众的收入也就稳了,民生能得到更坚实的保障,脱贫攻坚成果能得到更有效的巩固,乡村振兴能得到更有力的支撑。
政府组织“逆向招工”并推出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是多向送温暖,体现了保用工稳就业的责任担当,也契合了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兜牢民生底线、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等战略要求,释放出积极的发展信号,给市场主体和民众注入了信心。这样的好做法迎合了多方需求,能创造多维价值,可谓多多益善,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原题为《“逆向招工”是保用工稳就业的双向奔赴》 作者 李英锋 来源 北京青年报)
2022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14029元,比上年增长6.7%,增速比2021年回落3.0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6%;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5237元,比上年增长3.7%,回落5.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
点击查看详细>>调休,给人的感觉好累,像是活生生的把本来有的假期,勉强凑在一起。出行有一定的麻烦,到处是人挤人,高速上面也塞车,吃饭逛街都要排队,有点影响出行体验。
点击查看详细>>增加一天五一假期,政府机关和国营企事业单位可以通过提高效率、压缩形式主义环节就能实现对工作时间的补偿,多数民营企业同样可以用提高效率解决这个问题。
点击查看详细>>丰台仲裁委作出裁决:吴某璋向银河证券支付赔偿金16.26万元,驳回银河证券的其他仲裁请求。
点击查看详细>>面对经济增速放缓、疫情多发散发等多重因素冲击,我国果断采取有效措施稳就业、保就业,确保就业形势整体稳定。
点击查看详细>>2022年上海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国经济中心城市首位;实际使用外资超过235亿美元,规模创历史新高;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新增60家和25家,累计分别达到891家和531家;
点击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