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特人力资本管理专家 人力资本管理软件-HCM
网站导航

首页 > 资讯分享 > 人力资本数字新闻 > 中国:单身成年人超过2亿 “一个人”的消费方兴未艾

中国:单身成年人超过2亿 “一个人”的消费方兴未艾

来源:伯特管理咨询公司    发布时间:2019-09-11    浏览次数:

2019年09月11日                      工人日报


  单身成年人超过2亿,形成一个庞大消费群体


  为孤独买单,“一个人”的消费方兴未艾


  有专家表示,真正的“孤独经济”应是促进一个人越来越健康,生活越来越丰富


  “我排了挺久的队才给你买到的,没事你可以和它聊聊天,排解一下寂寞,特别有意思……”日前,31岁的刘女士过生日时收到了闺蜜送的智能音箱。听着闺蜜对这款智能音箱对话功能的介绍,刘女士一边觉得有趣,一边觉得扎心。

 

  民政部发布的《201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有超过2亿单身成年人,其中有超过7700万独居成年人。围绕这一庞大消费群体,市场上衍生出能对话的智能家电、迷你KTV、单人小火锅、小户型公寓……为一个人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方兴未艾。


  而在各路商家跃跃欲试,想要在新蓝海中大展作为的同时,这场有关个性化的商业狂欢也难掩其背后的社会隐忧。


  “一个人”的消费


  过去,餐厅吃饭、影院看片、KTV唱歌等都是“一群人的狂欢”,而现在,一个人做这些事已经不再奇怪。一人食餐厅、胶囊酒店、一人旅行等吃住行方面的“孤独经济”成为一种新时尚。


  长春市的自由职业者祝小姐近来迷上了一个人旅行,开心或不开心皆说走就走。“闺蜜们都在上班,很难凑到一起,兴致勃勃定下的出行计划很容易就会夭折。”祝小姐告诉记者,现在网络订票、订酒店、约车都很方便,一个人到处走走也很有意思,手机轻松查攻略,累了就在酒店休息,行程都是自己说了算,孤独却自在。


  窝在沙发看付费视频,一日三餐全靠外卖,闲来玩两局“吃鸡”,直播平台打赏网红……和很多独居宅男一样,今年已33岁的黄先生,上个周末又过得很“丧”。黄先生已多年未找女朋友,但他反而觉得更自由,且没有经济压力。目前,他的想法仍是“不想攒钱,及时行乐”。


  外表酷似电话亭,里面两个高脚凳,一个触摸点歌屏。近年来,这种最多容纳两个人唱歌的迷你KTV风靡起来。在各大商场或影院中,不乏单身年轻人在迷你KTV里独自狂欢,排解寂寞。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迷你KTV市场规模增至35.2亿元,其中单身人群占比高达35.6%。


  呷哺呷哺开发一人小火锅、微型自主健身舱可微信预约单次付费、迷你家电线上线下热销、各种形式的陪伴App大量出现、倡导小而美的单身公寓如雨后春笋,还有商家专门将产品减量做成小包装,号称给单身人士使用……如今,种种针对“孤独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不断蔓延至生活和娱乐的各个方面,这些以前看来有些另类、略带悲情色彩的消费行为,正变得理所当然并自在起来。


  一场潜力巨大的商业狂欢


  有机构调查数据显示,孤独人群中57.69%的人表示会为排解孤独产生消费,不会因排解孤独而消费的仅占15.68%。


  阿里巴巴发布的《中国空巢青年图鉴》显示,孤独人群多分布于高薪职业,这些人不仅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而且消费观念也更为开放、消费行为更加果决。


  “过去买个大件、出国旅游都要两个人商量来商量去,离婚之后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前不久,独居的王女士看到邻居换窗,一冲动就重新装修了自家的房子。看着崭新漂亮的“新居”,她深觉1个月的忙碌和花掉的钱都很值得。


  数以亿计的“有钱有闲”单身人士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一项社交媒体对上万名职场人进行的“孤独感”调查显示,75%的孤独者每月至少会花1000元来排解孤独。


  在消费市场中,“孤独经济”的火爆也得到了不少数据的支撑。2017年,美团外卖服务了1.3亿单身人群;2018年,我国游戏总用户规模达到了6.26亿,而多项研究调查显示,游戏是排解孤独的重要方式,在“孤独消费”中游戏开销占一半;2019年,单身人士选择在“七夕”出门旅游同比增长48%……


  有专家表示,孤独人口的消费具有私人化、便捷化、高端化、悦己化和心理慰藉化五大特征。未来随着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单身人群的“孤独消费”将从“基本生活必需品”向“满足内心渴望的商品”进一步升级。


  因孤独而消费,不是真正的快乐


  “孤独经济”的兴起与盛行,给市场提供了新的商机,也让社会对独身人群、独身现象有了新的认识。


  “人类有群居性和社会性特点,离开这两种特点,可能会出现一些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吉林省儒学研究会副会长于天罡说,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来看,“孤独经济”是客观存在,值得关注,也应该提供有效供给,但不应炒作。


  记者采访了解到,不少社会学领域的专家认为,过度推崇“孤独经济”可能会对青少年产生误导。


  实际上,“孤独经济”并不是最近才有的经济现象。随着离婚率上升和结婚率下降,年轻群体漂泊城市以及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拓展、维系人际关系的时间、精力成本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被迫让“孤独”成为常态,其中一些人转而通过多样化的消费排解孤独感,“孤独消费”便应运而生。


  根据调研数据,目前,单身成年人中未婚人数达1.4亿,但92%的人并非真正享受单身状态。


  对此,有专家提出,“孤独经济”不是发现孤独、任其孤独乃至迎合孤独,而是针对孤独人群的需求,通过提供商品和服务,有效排解其孤独感。真正的“孤独经济”应该是促进一个人越来越健康,生活越来越丰富。


  本报记者 柳姗姗 彭冰


【编辑:郭泽华】


+86 (021) 6660 0069
总部:上海市普陀区安远路518号宝华城市晶典大厦4楼

版权所有©伯特管理咨询公司   沪ICP备12025008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1269号

微信

顶部
首页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专业积累
企业愿景
客户名录
加入我们
职业发展
员工留言
诚邀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管理咨询服务
人力资源战略
定岗定编定薪
绩效激励体系
员工能力开发
人力资本管理
组织效能诊断
选拔招聘服务
人力资本软件
培训与发展
领导力
训练营
体验式学习
大脑引擎
精品课程
资讯分享
原创文章
读书笔记
人力资本数字新闻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