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特人力资本管理专家 人力资本管理软件-HCM
网站导航

首页 > 资讯分享 > 人力资本数字新闻 > 大学生:近八成有网购不实用物品的经历

大学生:近八成有网购不实用物品的经历

来源:伯特管理咨询公司    发布时间:2019-11-19    浏览次数:

2019-11-19                  中国青年报


  去年“双11”,福建农林大学的余玲珑在一次性购买五六件衣服后,沮丧地发现适合自己的只有一两件,其他的被妈妈转手送给了姐姐。


  “感性购物”一直是余玲珑的软肋,除了众所周知的购物节,考试结束、放假当晚、某些开心的时刻……都能成为专属于她的购物季。购买衣服等“大件”时,她会稍微浏览评论,只要大部分评价不错,她便会立刻下单:“花钱似乎真的可以让人从紧绷的神经中解放出来。”


  近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792名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6.99%受访大学生有购物后不怎么使用的情况,而后悔自己买过没用东西的受访大学生占77.53%。


  书桌成了“不实用物品展示柜”


  在网购的道路上,余玲珑跌栽的跟头不少,网购像个“泥潭”,她已深陷其中。


  前段日子,为了实现“雨中自由”,她在网上购买了一组鞋套,用来保护自己容易进水的鞋子。但由于鞋套不易携带、穿上打滑,很快被她“封存”在抽屉最深处:“买了这种东西,真是太后悔!”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对买回来用不到的东西,有50.13%的被访者选择放在角落“吃灰”。来自福建的孙惠清理寝室书桌,为自己喜欢的手办腾出一个摆放的空位,窄小的一层柜子内。除了手办,旁边还立着五个CD碟厚度的动漫人物立牌。去年的“双11”,她在网上多次为自己喜欢的角色手办付下定金,并在之后补齐了2000多元的尾款。即使买回来的手办、立牌事实上并没有任何作用,甚至需要一笔不菲的费用,孙惠仍愿意为自己喜欢的角色埋单,她将其称作“为理想充值”。与此同时,她也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她并没有足够的空间将自己的手办、立牌摆出来,很多手办藏在寝室柜子中,就连家中也堆积了不少。


  浙江的张月喜欢购买各式各样的本子,当被问及本子数量时她仔细想了想,笑着说:“太多了,还没仔细数,起码两位数吧。”前两天她刚收到了故宫文创寄过来的手账套装,根据卖家的介绍,不同的手账套装会有不同的主题,而不同主题的套装组合起来又是相互联系的。本来打算只买一套的张月看了介绍后很心动,抱着“两套在一起是不是可以发现新线索”的想法,她一口气下单买了两套:“但其实拿回来拍了照之后就又放回盒子里不用了。”


  面对寝室里越堆越多的物品,张月也曾经反思过:“每次买完我都会想,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而且花的钱也太多了。”但每次面对好看的本子,她又忍不住边购买边安慰自己:“这个和上次那个不一样。”在零花钱紧张的时候,面对心仪的东西,张月会先默默把它放到收藏夹里,如果是限量版或者是错过预售,张月便会去二手网购平台上找同款。


  在“便宜”和“凑单”面前增加的购物清单


  “去年买了很多不实用的东西,今年争取理智购物!”来自广西的大二学生刘雅婷为今年准备过“双11”的自己立下了“flag”。


  回看她去年的购物清单,500毫升的“深层清洁洗面奶”“水光面膜”的组合套装和复古风的外套……在她详细的“双11”小账本里,“趁机囤一瓶”的超大量洗面奶价低划算,低折扣的优惠券则大大降低了面膜组合和衣服的价格……但实际上,“本着不浪费的精神”,不太适合她肤质的洗面奶只被使用了一个月左右,平时不爱敷面膜的她也只敷了五六片,至于一件有设计感的外套,她连穿都没穿过。


  又一年“双11”到了,还没用到一半的洗面奶和面膜,被刘雅婷闲置在柜子里。中青校媒调查显示,回顾自己买不实用的东西时的心态,68.77%的受访者认为这是“心血来潮”,19.22%的受访者为了优惠而凑单,8.72%的受访者因为商品打折,3.29%的受访者则是因为购物节到了。


  “我觉得为了凑满减多买一些东西是正常的。”外卖凑满减、购物凑满单、商品凑砍价……这些在苏州科技大学的邓恺健眼中是再正常不过的消费行为。“有时候你并不觉得凑满减之后会很贵,相反还会觉得有些合算,况且这些东西又是你喜欢的。”


  不久之前,他在网上看中了一款手链。作为一个精致小物件爱好者,遇到这样的物件,他当然不会就此让目光从网络页面上一扫而过。商家告诉他,如果购买3条可以享受包邮服务。“一般的手链最多两条就够了,没有必要买第三条。”但他转念一想,一来买3条可以用作备用,二来十几块的邮费也太不划算了。于是,3条手链被他加入购物车中。


  和邓恺健有类似想法的还有来自沈阳大学的马若涵,在她眼里,买不实用的东西,只是为了更加优惠地买到有用的东西。她并不会单纯地因为喜欢一件商品而立刻下单购买,而是等到有满减优惠的时候才去购买。


  作为一个“书虫”,马若涵经常在线上购书平台流连忘返:“这些网站时不时会搞一些满150减50、甚至满200减100的活动,优惠力度很大。”但想买的书却又凑不到满减的门槛,身边又没人和她拼单。这时候,她就会选择一些自己认为“看起来很有用的书”凑满减。之前购书网站周年满减活动时,她购买了一本哲学书,觉得提升自己哲学品味也很不错。但到货之后,那本哲学书一直沉睡在她书架的最内侧:“虽然看起来很有用,但却一页都没翻过。”


  “商家一般不会刚刚好让你凑足满减,有时候买一些用不着的东西是难免的。”买一个咖啡壶时,为了凑包邮,马若寒多买了很多她完全不会用的滤纸:“但购买滤纸所凑足的包邮,要比单纯地付20元的邮费更加合算。”马若涵对于淘宝满减的把握,似乎已经到了一种“炉火纯青”的地步。


  为了凑到满减而后期随便挑选商品、在购物网站上看到便宜的东西便下单,结果购物之后发现很少使用。三明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雷晓宁解释,这是“糖果效应”在人身上的表现。对此,他也给出自己的建议:要学会让自己知足常乐,购物的时候仔细观看商品介绍,判断好商品对自己的价值才是“王道”。


  可有可无的购物节


  一双蓝色的杜兰特5代球鞋,是陈豪“双11”购物节唯一的消费品。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球迷,同时对球鞋也很热衷。这双鞋他盯了一个月,“双11”降价后便宜了200元。“之前常穿的几双球鞋比较旧了,平时又一直都在看鞋”,陈豪掐着“双11”降价的机会买下了它。


  作为一个生活简单的男生,陈豪对于消费并没有太高的欲望:“没有消费需求的时候,我可能半个月都不会点开网购App。”调查显示,42.30%的被访者会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而56.44%被访者则认为在购物过程中应该保持理性消费态度,


  去年“双11”收到鞋子那天的中午,陈豪很兴奋:“到了以后我马上穿着它去打球了。” 今年的“6·18”购物节,他又买了一双心仪的球鞋。有明确目标的购物,让他避免了买了东西却用不着的困扰。今年“双11”,陈豪没有什么新的计划,这个购物节对他来说可有可无。


  和陈豪一样,“双11”购物车空空如也的还有来自天津的小姜。和身边大多数追随“双11”热潮的朋友相比,小姜显得很特别,她没有研究过“双11”的规则,不知道“薅羊毛”的意思,也不明白如何在淘宝上盖楼。面对亲近朋友的盖楼请求,她也会点开链接,收获到的是朋友的惊叹:“哇,原来你是个新手。”


  福建师范大学广告学系教师莫莉介绍,在购物节已经变成消费文化的当下,消费者更容易不自觉地购买更多商品,却没有意识到它们并不是真正需要的,而没有加入的消费者就会显得格格不入,跟不上潮流。


  商家利用消费者的心理,推出集娱乐性和社交性为一体的促进消费的活动,比如近期流行的“盖楼”、点赞领优惠券的电商活动,反过来也推动了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发生。她指出:“很多消费者对于机会成本没有正确认识。”从“双11”预热到真正购买这段时间里,为了领劵、满减等优惠,消费者在其上真正消耗的时间会达到二三十个小时。但消费者没有意识到,若用这些时间去劳动、创造,他们最后创造的价值可以远远超过从优惠里获得的金钱数额。


  小姜认为,她不是没有“欲望”,而是购买东西的“欲望”并没有那么强烈。打开小姜的淘宝购买记录,书占了大多数,偶有衣服、饰品以及日用品,但频率不高。今年7、8月份,因为购物软件使用频率低,她的购物软件甚至一度处于云储存状态。“但其实大一刚入学的时候,我还是和购物软件有过一段‘你侬我侬’的日子的。”小姜笑着说。她坦言刚上大一的时候对任何事物都感觉很新奇,刚刚可以自己支配生活费后,她每天都会“刷一刷”购物软件。她买过很多类型的衣服,各式各样的本子,稀奇古怪的玩具,但最后留下来的却很少。衣服经常因为质量不过关,或者图片与实物不符,被她放在衣柜里再也没拿出来过。买的本子和玩具因为实用性不强又太占位置,被她带回家放在了储藏室中,因此还被妈妈嘲笑为“垃圾回收站”。


  相比于鱼龙混杂的线上购物,小姜如今更偏向于线下购物。对她而言,要买日用品和食物,在实体店购买比网店更加便捷。在衣裤和鞋子的购买上,能够试穿的实体店也更便捷,网店里卖的东西如果不合身,还需要邮寄退回。“而且我觉得购物节的打折力度也并不大,那些我看中的化妆品并没有很大的优惠。”


  小姜的身边有很多对淘宝直播着迷的人,也有看一个小时直播能在购物车里塞十四五件产品的朋友。对此她并不理解:“他们买的东西没有多少适合自己的,多半是冲动消费罢了。我身边有很多人看了直播觉得衣服挺好看,买来试穿后就立刻后悔。”在她看来,买很多便宜的东西都不如一件适合自己的东西来得实在。


  (应被采访对象要求,文中陈豪、孙惠、孙月、小姜为化名)


  (作者:浙江理工大学 陈新怡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郑旭 福建师范大学 黄董卿)


【纠错】 责任编辑: 杨晓波


+86 (021) 6660 0069
总部:上海市普陀区安远路518号宝华城市晶典大厦4楼

版权所有©伯特管理咨询公司   沪ICP备12025008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1269号

微信

顶部
首页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专业积累
企业愿景
客户名录
加入我们
职业发展
员工留言
诚邀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管理咨询服务
人力资源战略
定岗定编定薪
绩效激励体系
员工能力开发
人力资本管理
组织效能诊断
选拔招聘服务
人力资本软件
培训与发展
领导力
训练营
体验式学习
大脑引擎
精品课程
资讯分享
原创文章
读书笔记
人力资本数字新闻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