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特人力资本管理专家 人力资本管理软件-HCM
网站导航

首页 > 资讯分享 > 人力资本数字新闻 > 公募基金业:2019年234位基金经理离职 创近4年新高

公募基金业:2019年234位基金经理离职 创近4年新高

来源:伯特管理咨询公司    发布时间:2020-01-13    浏览次数:

2020年01月13日                  中新经纬


作者:张燕北


  2019年234位基金经理离职 创近4年新高


  两大原因:结构性行情被离职基金经理增多;行业快速发展人才需求量大


  2019年可谓公募基金业绩牛市,而基金经理却再掀离职高峰,共有234位基金经理离职,较上一年上升17%,创出2016年以来新高。不过,与2015年大牛市中众多基金经理选择奔私不同,去年导致离职的原因主要是业绩欠佳。


  2019年基金经理离职人数


  创近四年新高


  Wind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8年间,每年离职的基金经理人数分别是159位、170位和194位。而2015年离职的基金经理多达302位,当年A股的火爆行情,令基金经理尤其是业绩突出的基金经理改变了职业规划。2019年,234位基金经理离职,人数再次回到高位。


  具体来看,去年离职的234位基金经理涉及74家公募基金管理人,其中12家基金管理人有5位以上基金经理离职。


  华南一家大型公募高管表示,基金经理离任不仅有主动辞职,也包括被辞退、增聘、老基金经理退出等多种状况,离职数量创新高不代表这些人员悉数流失,要综合各方面因素辩证对待。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一名基金分析师认为,基金经理离职是行业长期存在的现象。市场表现非常好或非常差时,基金经理流动都会增多。牛市是主动跳槽的基金经理多,熊市则会让无法适应环境的基金经理离开。“比如2014下半年至2015年中的大牛市,我们统计了142家公司,在市场上涨的10个月里,平均每个月有23位基金经理离职。在之后下跌的半年时间里,平均每个月有22人离职。而2016至2017年行情较为普通的时候,每年有159人和170人离职。”这位基金分析师介绍。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对于行业来说,超过200位基金经理离职是非常高的数据。华南一家小型公募产品部人士称,公募基金倡导价值投资、长期投资,基金经理离职率超过10%,投资成绩必然打折扣。


  被离职基金经理增多


  2019年,公募基金整体取得突出业绩。但结构性行情既考验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还需要一定的运气,多数离职的基金经理因业绩不佳黯然离场。


  沪上一家中型公募人士直言,去年基金经理离职密集,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市场升温,超过500只基金涨幅超过50%,业绩好的基金经理可能被其它机构相中而离职。而业绩不好的基金经理,很可能收到基金公司的“逐客令”。在赚钱效应不突出的年份里,公募基金整体超额收益一般,基金经理真实的投资能力体现得不够充分,公司对于业绩较差的基金经理也会提高忍耐度。“2019年主动型基金表现非常突出,对于业绩不佳的基金经理,公司可能会让更有潜力的人接手基金,原来的基金经理退回研究员岗位。”


  主动离任的确不再是2019年的主流,因业绩差而被迫离职的明显增多。去年7月,一家公募旗下7只基金同时公告,解聘一位基金经理。该基金经理一季度超配业绩炸雷的影视股,管理的产品业绩严重受损。还有一位“因个人原因”离职的基金经理,他管理的3只权益基金,在其掌管期间业绩欠佳,任职回报亏损幅度超过30%。


  行业快速发展


  基金经理需求量增大


  华南某大型公募高管认为,去年基金经理变动数创4年新高,跟公募基金整体环境的改变有关,随着银行系理财子公司的成立,以及更多个人系基金公司的成立,行业竞争加剧,也会推动一些基金公司更新人才结构。


  他表示,去年基金经理变动率较高,一方面跟新基金数量大增、新基金公司增多呈正向关系。此外,在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实施的背景下,保险系和银行系公募基金也吸引了不少公募基金的投研人才,尤其是一些基金公司领军人物跳槽,往往会带走好几位优秀投研人才。


  在一位基金分析师看来,基金经理离职除了和公司考核、激励制度有关之外,还和平台发展及基金经理自身的职业规划有关。“有基金经理做了一段时间投资后,发现自己更喜欢做研究,而选择回到二线。只是在行情比较好的时候基金经理更容易跳槽,行情不好的时候经理的业绩压力大,更容易被迫离开一线投资岗位,而放大了离职率。”


  另有公募人士表示,去年监管层多次提及基金经理“一拖多”的问题,预期会就基金经理同时管理多只产品做出规范。部分基金公司开始调整旗下基金产品的管理归属,部分人员因此离任。


  2019年离职的基金经理中,不少管理产品不超过一年即离任,且多为小型基金公司基金经理。


  上述基金分析师认为,小型公募基金公司无论是发行渠道、市场认知度、运营成本,还是投研资源,在对人才的吸引力上与大型公司有很大差距,不可避免将存在着上任门槛较低的问题,不能取得好的业绩,只得离开岗位。“小型公募的市场认知度较低,短期业绩不好影响产品的扩张,对基金经理的淘汰速度也比大型公司更快。小型公募发行规模不大,薪资水平和平台资源有限,也很难留住人才。”他说。


  上述华南大型公募高管认为主要跟考核有关。“一般公募考核期为一年、二年、三年,一些中小公募考核时间更短。在短期化的考核体系下,若基金经理风格一时不能适应市场而业绩不达预期,规模上不去,考核压力非常大。”


(责任编辑:王擎宇)


+86 (021) 6660 0069
总部:上海市普陀区安远路518号宝华城市晶典大厦4楼

版权所有©伯特管理咨询公司   沪ICP备12025008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1269号

微信

顶部
首页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专业积累
企业愿景
客户名录
加入我们
职业发展
员工留言
诚邀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管理咨询服务
人力资源战略
定岗定编定薪
绩效激励体系
员工能力开发
人力资本管理
组织效能诊断
选拔招聘服务
人力资本软件
培训与发展
领导力
训练营
体验式学习
大脑引擎
精品课程
资讯分享
原创文章
读书笔记
人力资本数字新闻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