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2 财联社
截至3月31日,23家券商公布2019年年报,中金公司薪酬支出均超70亿元,薪酬支出同比增62.29%,但与此同时其员工人数减少963人。
从员工人均薪酬排名来看,中金公司、中信证券、位居前三,人均薪酬为88.91万元、78.34万元、71.46万元,人均月薪分别高达7.41万、6.53万元、5.95万元。
此外,中信证券高管薪酬1.55亿元高居榜首,与2018年相比增22.05%;海通证券、华泰证券等券商高管薪酬与中信证券不在“一个数量级”,海通证券、华泰证券高管薪酬稍高,分别为6170.37万元和5633.64万元。
三家券商发薪均超70亿,招商证券薪酬同比增超六成
2019年对券商来说是个丰收年,员工同样收入颇丰。
以净利润超过20亿元的12家头部券商为样本来看,总薪酬604.12亿元,同比增23.45%;人均薪酬57.83万元,同比增23.3%。
从总薪酬排名来看,中金公司、中信证券、华泰证券位居前三,且总薪酬均迈过70亿元门槛,分别为72.03亿、71.56亿、70.95亿元,申万宏源、国泰君安位居第二梯队,分别为59.91亿元、54.26亿元。
从薪酬增速排名来看,招商证券高居榜首,增速达62.29%,东方证券、广发证券紧随其后,增速分别为43.04%、42.77%。此外,国泰君安总薪酬支出54.26亿元,下滑14.12%。
中金公司员工人均月薪7万+,超过中信证券近万元
从员工人均薪酬排名来看,中金公司、中信证券、海通证券位居前三,人均薪酬为88.91万元、78.34万元、71.46万元,人均月薪分别高达7.41万、6.53万元、5.95万元。
从人均薪酬增速来看,招商证券增速最快,达81.77%,但员工减少人数比例也是最高的;广发证券、中信证券增速也不低,分别为48.53%、30.09%。
从人均月薪来看,中金公司员工人均月薪高达7.41万元,超过第二名中信证券近万元。
招商证券减员超一成
通过以上两个对比,无论是薪酬总量还是人均薪酬大部分都有不小的增长,与此同时,券商员工人数总体也在增长,这或许与2019年火爆的市场环境有关。
12家券商,2019年员工人数总计10.64万人,同比增加711人,增幅0.67%。员工人数最多的是申万宏源、国泰君安以及华泰证券,员工均过万名。
员工数量增幅最大的前三名分别是国信证券、东方证券、中金公司,分别增12.12%、10.67%、8.33%,分别增加1064人、387人、623人。
减员最多的分别是招商证券、申万宏源、广发证券,员工人数分别下降10.72%、4.21%、3.88%,减少员工分别为963人、572人、399人。
中信证券高管薪酬1.55亿,远超同行
对比可获取高管薪酬信息的12家券商发现,中信证券以高管薪酬1.55亿元高居榜首,与2018年相比增22.05%;海通证券、华泰证券等券商高管薪酬与中信证券不在“一个数量级”,海通证券、华泰证券高管薪酬稍高,分别为6170.37万元和5633.64万元。
中信证券高管薪酬超过千万的有三人,分别是,执行委员会委员薛继锐、执行委员会委员杨冰、高级管理层成员高愈湘,其薪酬分别为1016.86万元、1131.80万元、1066.86万元。董事长张佑君薪酬为495.06万元。
从券商高管薪酬增速来看,华泰证券、国信证券增速最快,分别为56.45%,42.28%。此外,广发证券、中信建投证券高管薪酬滑坡,分别同比下降13.85%、12.98%。
23家券商营收超3300亿,净利润近千亿
截至3月31日,已经有23家证券公司公布年报,23家券商2019年总计实现营收3352.85亿元,同比平均增45.74%;实现归母净利润930.01亿元,同比平均增117.74%。
净利润超过20亿元的券商总计12家,其中,中信证券是唯一一家净利润过百亿的证券公司,2019年实现净利润122.29亿元,紧随其后的两家券商分别是海通证券、华泰证券,净利润分别为95.23亿元、90.02亿元。
2022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14029元,比上年增长6.7%,增速比2021年回落3.0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6%;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5237元,比上年增长3.7%,回落5.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
点击查看详细>>调休,给人的感觉好累,像是活生生的把本来有的假期,勉强凑在一起。出行有一定的麻烦,到处是人挤人,高速上面也塞车,吃饭逛街都要排队,有点影响出行体验。
点击查看详细>>增加一天五一假期,政府机关和国营企事业单位可以通过提高效率、压缩形式主义环节就能实现对工作时间的补偿,多数民营企业同样可以用提高效率解决这个问题。
点击查看详细>>丰台仲裁委作出裁决:吴某璋向银河证券支付赔偿金16.26万元,驳回银河证券的其他仲裁请求。
点击查看详细>>面对经济增速放缓、疫情多发散发等多重因素冲击,我国果断采取有效措施稳就业、保就业,确保就业形势整体稳定。
点击查看详细>>2022年上海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国经济中心城市首位;实际使用外资超过235亿美元,规模创历史新高;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新增60家和25家,累计分别达到891家和531家;
点击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