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23日 新华日报
省人社厅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63.54万人,同比减少16.83万人,降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3个百分点,总量占全国1/10以上,持续保持全国第一。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内就业造成冲击。上半年,城镇就业增长放缓,失业人员增多,市场供求不畅。为稳住就业这个民生之本,从中央到地方先后出台一揽子政策措施,助力员工返岗,帮助企业稳岗。
江苏3月2日率先出台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阶段性减征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应对疫情影响减免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三项政策,以减轻疫情对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影响。据测算,三项政策全年可为企业减轻负担近750亿元,被称为近年来最高“含金量”减负新政。
随后,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稳就业保用工的“苏政50条”“支持中小企业22条”“优化招工服务等17条”陆续出台,通过“免、减、缓、降、返、补”政策“组合拳”,为企业纾困解难。江苏还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和文化旅游四大行业,专门制定应急性返还,至6月底共向61.93万户企业发放稳岗返还64.26亿元,惠及1163.27万名职工。在援企稳岗政策的带动下,一些企业也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比如,淮安市535家企业共同约定不裁员、少裁员,同舟共济抗疫情,覆盖员工近11万人。
随着疫情逐步缓解,4月下旬,江苏在全国率先恢复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现场招聘会,开展百日百万网络求职招聘活动。二季度,全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招聘岗位141.03万个,引导110.63万劳动者登记求职,分别比一季度增长2.88%、5.94%。
目前,全省纳入监测的5550家企业复工率达99.8%,复工企业员工到岗率97.4%。我省还强化与河南、湖南、四川、安徽等省的劳务协作,与湖北开展劳务对接,签订帮扶协议,组织定向劳务输出。发挥农民工返岗复工“点对点”服务协调机制作用,开通专机25班、专列46趟、专车2760辆,为全省3755户企业成规模直达送工74124人,在岗湖北籍务工人员达34万人,在有效保障企业用工需求的同时,为稳定全国就业大局作出江苏贡献。
在就业形势整体向好的带动下,局部企业用工出现积极转变。昆山市204户重点外贸企业用工18.1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22万人,超过疫情前水平;受苹果、华为近期新产品订单激增带动,部分龙头企业用工需求井喷,往年的“招工难”“用工贵”问题有所显现。
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企业用工目前保持总体平稳,暂未出现大规模裁员风险。但受疫情冲击,上半年企业用工总量仍未恢复到上年末水平。特别是受国际疫情扩散蔓延影响,也让外贸大省就业平稳运行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加。我省下半年将延续中小微企业免征、大型企业减征、困难企业缓缴社会保险费的阶段性政策。扩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受益面,用好用足促进就业的吸纳补贴、培训补贴等,综合发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稳定用工队伍。
为降低疫情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省政府办公厅近日专门出台11大举措,并明确每一项举措的责任单位,通过扩大招生入伍规模、鼓励企业吸纳就业、拓宽基层就业渠道、及时提供就业服务、适当延迟录用接收、扩大就业见习规模等具体举措,提供不断线就业服务等措施,全力促进就业。
越是困难时期,越要做好困难人员的兜底保障。上半年,我省先后出台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进一步推进失业保险“畅通领、安全办”等政策措施,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目前,全省失业保险金标准提至人均1575.15元。上半年全省发放动态物价补贴4.05亿元,惠及241.65万人次。
就业专家研判,伴随着市场预期总体稳定,经济活跃度不断提升,负面影响增长逐步消除,下半年企业用工形势将趋于平稳,大规模裁员风险总体可控,用工总量也有望逐步恢复。 (黄红芳)
(责编:萧潇、张鑫)
2022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14029元,比上年增长6.7%,增速比2021年回落3.0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6%;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5237元,比上年增长3.7%,回落5.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
点击查看详细>>调休,给人的感觉好累,像是活生生的把本来有的假期,勉强凑在一起。出行有一定的麻烦,到处是人挤人,高速上面也塞车,吃饭逛街都要排队,有点影响出行体验。
点击查看详细>>增加一天五一假期,政府机关和国营企事业单位可以通过提高效率、压缩形式主义环节就能实现对工作时间的补偿,多数民营企业同样可以用提高效率解决这个问题。
点击查看详细>>丰台仲裁委作出裁决:吴某璋向银河证券支付赔偿金16.26万元,驳回银河证券的其他仲裁请求。
点击查看详细>>面对经济增速放缓、疫情多发散发等多重因素冲击,我国果断采取有效措施稳就业、保就业,确保就业形势整体稳定。
点击查看详细>>2022年上海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国经济中心城市首位;实际使用外资超过235亿美元,规模创历史新高;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新增60家和25家,累计分别达到891家和531家;
点击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