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特人力资本管理专家 人力资本管理软件-HCM
网站导航

首页 > 资讯分享 > 人力资本数字新闻 > 灵活用工:柔性用工渐成就业市场新风向

灵活用工:柔性用工渐成就业市场新风向

来源:伯特管理咨询公司    发布时间:2020-07-24    浏览次数:

2020-07-24                          新华网


  上海7月24日电(冯丽实习生熊多多)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市场用工方式悄然发生变化。如何解决资源壁垒,拉近人力过剩企业与人力资源紧缺企业的距离,实现供求双方快速、精准匹配?“灵活用工”模式广受关注。在就业市场总体缩减的背景下,“危”中育新“机”,“灵活用工”“柔性用工”市场不降反增,渐成企业用工、人员就业的新趋势、新风向。


  “柔性用工”市场稳中有增行政、销售人员成灵活就业主力军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企业开始逐步重启各类岗位。与以往相比,更多企业从长期雇佣合同转向“灵活用工”方式,选择签订短期用工合同或招聘兼职人员。


  在经历了就业市场的相对停滞后,从4月到目前,“灵活用工”市场保持着快速增长的状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Career International营销及服务外包总监吴振浩说:“从上半年来看,‘灵活用工’市场的整个需求量是增加的,呈现先抑后扬的状态。预计到今年年底,整个市场的增速跟去年同期相比可以保持稳中有增。”


  吴振浩介绍“灵活用工大数据”。冯丽摄


  哪些行业更加青睐“灵活用工”方式?Career International“灵活用工大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7月22日,该公司服务的14961名实时在职员工中,行政岗位人员总数多达3649人,占该公司服务员工总数的三成。此外,销售、工厂、工业技术和IT等行业也在“灵活用工”中占有较大比重。


  从职能人员平均薪资来看,合规/法务、医学大健康和IT行业的“灵活用工”员工平均薪资最高,平均月工资均超过11000元人民币。其他行业“灵活用工”人员的平均月薪也集中在5000元人民币至7000元人民币之间。


  调节用工“波峰波谷”新用工方式助力企业应对经济不确定性


  吴振浩介绍,“灵活用工”并非国内新近出现的用工方式,多年来该市场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发展,但今年的疫情加速了这一趋势。


  “之前,这种灵活用工形式在外资企业应用比较多。”吴振浩表示,“随着国内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越来越多的内资企业、民营企业也意识到,这种‘灵活用工’形式其实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调节用工的‘波峰’‘波谷’。”


  经济的不确定性促使企业更多地探索新型雇佣关系。面对成本压力,“灵活用工”使得企业能够从市场上“租用”人员,把固定成本转化成变动成本。与科锐国际同样入驻在中国上海人力资源产业园的任仕达集团,其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高蕾也有同样感受。“经济形势不确定的时期,往往也就是我们派遣外包、柔性用工业务增长的时期。”高蕾说。


  对于就业方的劳动者,吴振浩认为,企业多了“灵活用工”这一选择,客观上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岗位,开放给就业市场上的候选人。“随着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更多就业者涌入到市场,他们也在慢慢的接受这种新的用工形式。”


  “灵活用工”市场发展仍需时间新形态就业人群权益保障需提上日程


  与高增速相对,国内“灵活用工”市场份额的绝对值仍较小,整个用工市场上“灵活用工”在所有用工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据吴振浩介绍,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的统计结果来看,整个“灵活用工”市场的渗透率在2%左右,而欧美国家的这一比例大概达到了7%至8%。


  不同行业中,“灵活用工”的渗透率也有很大差异。“在一些行业,比如零售、IT行业,其实已经比较习惯于‘灵活用工’模式,但在其他领域可能会有一个逐步接受的过程。”吴振浩对“灵活用工”的未来持乐观态度,“但我相信随着市场发展,以及国家‘六稳’‘六保’等措施的出台,‘灵活用工’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事实上,国家层面也已关注到了“灵活用工”等就业新形态。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提出,探索多点执业和多雇主间灵活就业,支持建立灵活就业、“共享用工”服务平台,提供灵活就业供需对接等就业服务。


  从数字化就业到情感劳动,从远程就业到共享员工,就业新形态、新模式层出不穷。面对全新的雇佣关系,劳动者的权益保障问题也应提上日程,这是广大劳动者从新就业形态中受益的前提和基础。对此,《意见》也提出,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护、保费缴纳、薪酬等政策制度,明确平台企业在劳动者权益保障方面的相应责任。


+86 (021) 6660 0069
总部:上海市普陀区安远路518号宝华城市晶典大厦4楼

版权所有©伯特管理咨询公司   沪ICP备12025008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1269号

微信

顶部
首页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专业积累
企业愿景
客户名录
加入我们
职业发展
员工留言
诚邀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管理咨询服务
人力资源战略
定岗定编定薪
绩效激励体系
员工能力开发
人力资本管理
组织效能诊断
选拔招聘服务
人力资本软件
培训与发展
领导力
训练营
体验式学习
大脑引擎
精品课程
资讯分享
原创文章
读书笔记
人力资本数字新闻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