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特人力资本管理专家 人力资本管理软件-HCM
网站导航

首页 > 资讯分享 > 人力资本数字新闻 > 基金经理频离职:87家公司离职人数达166人

基金经理频离职:87家公司离职人数达166人

来源:伯特管理咨询公司    发布时间:2020-07-31    浏览次数:

2020年07月31日                     中国证券报    


  原标题:考核压力大 基金经理频频离职


  本报记者 余世鹏


  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30日,今年以来共有87家基金公司的部分基金经理离职。离职人数达到了166人,较去年同期的138人(77家公司)上升20.29%。从单家公司来看,有8家基金公司今年以来离职的基金经理人数在4位以上。


  分析人士指出,今年市场行情波动较大。基金经理的离职,以在业绩考核压力下的被动离职居多。基金公司要留住人才,除了具备丰富的投研和渠道资源外,还应为基金经理打造开放包容的投研文化。“做时间的朋友,在公司经营和业绩考核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


  离职明显增多


  某头部券商的一位基金评价人士张雷(化名)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2020年是基金大年,但基金经理离职现象依然较为明显。今年6月时,沪上某家大型基金公司有2位年轻的基金经理离职。对此,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今年以来,基金经理的离职主要是由于业绩考核压力。今年市场行情波动较大,权益投资要实现超额收益并不容易。


  另外,张雷表示,2020年以来新发权益基金规模突破万亿元,但其中的分化现象较为明显,如业内排名前30位或40位的基金公司就占了新发权益基金的绝大部分,大部分中小公司基本没怎么发新基金。张雷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沪上某位绩优基金经理所在的一家小型基金公司,今年就没有发行新基金。“随着资金大举流向头部基金公司,尾部基金公司的规模难以实现增长,投资业绩也难见起色,基金经理自然会在考核压力下被迫离职。”


  杨德龙指出,基金经理的频繁离职,会对公司投资业绩持续性产生影响,不利于基金公司的稳定经营,基金公司应持续优化激励机制,留住核心投研骨干。


  寻找“平衡点”


  “基金经理选择平台时,会看重平台的投研资源和渠道资源。”张雷说道,公募机构在市场信息获取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这些优势与投研力量有效结合,就可以转化为投资业绩。“这样的平台,是基金经理较为向往的。”


  张雷认为,基金经理也会看重公募基金的渠道资源能力,好的渠道资源能在基金经理个人品牌打造和基金销售上,起到相当大的帮助。“历经早期发展后,中国的财富管理行业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市场资金逐步往头部基金公司靠拢,无论是资金募集还是投资业绩,其与中尾部基金公司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如杨德龙所言,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正常情况下,基金公司会在投研、渠道等方面给基金经理提供支持,而基金经理投资业绩持续提升,则会提升公司知名度和产品规模,进而增加公司盈利。在这方面,明星基金经理具有明显的光环效应。


  张雷说,与投研资源和渠道资源等硬实力相比,“投研文化”这种软实力,更是基金经理的主要考虑因素。


  “专心做投资的人,一般会向往自由和开放的公司平台。公司对基金经理的管束不应过多,他们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从现实来看,权益投资上出色的基金公司,其投研文化也较为开放和包容。”张雷以业绩考核为例说,基金公司本身是盈利主体,对经营业绩的考核需要具体到季度或月度。但是,过于短期的考核并不利于基金经理的能力发挥,甚至会导致其动作变形、风格漂移。


  如何取得平衡?张雷认为:“投资尤其是价格回归价值是需要时间的。我们看到,近年来陆续有公募通过发行三年或五年封闭期产品,让客户体验到长期价值投资体验。并且,近年来实施股权激励的基金公司,其创始人或核心高管,基本是出身投资一线,往往能在公司经营和业绩考核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


(责任编辑:李荣)


+86 (021) 6660 0069
总部: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580号仲益大厦A座8楼

版权所有©伯特管理咨询公司   沪ICP备12025008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1269号

微信

顶部
首页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专业积累
企业愿景
客户名录
加入我们
职业发展
员工留言
诚邀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管理咨询服务
人力资源战略
定岗定编定薪
绩效激励体系
员工能力开发
人力资本管理
组织效能诊断
选拔招聘服务
人力资本软件
培训与发展
领导力
训练营
体验式学习
大脑引擎
精品课程
资讯分享
原创文章
读书笔记
人力资本数字新闻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