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06日 中国证券报
原标题:银行高管频离职 “70后”加速补位
本报记者 张玉洁
根据A股上市银行公告整理统计,截至8月4日收盘,年内已有近20起上市银行副行长以上高管离职,涉及15家上市银行。总体来看,到龄退休、工作调动以及个人原因成为这些行长或副行长离职的主要原因。从今年上市银行行长或副行长的变动来看,“70后”已经成为重要力量,呈现加速补位之势。
三大离任原因
从上市银行的公告来看,到龄退休、工作调动以及个人原因成为这些行长或副行长离职的主要原因。其中,城、农商行离职的人数最多,六大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离职人数大致相当。
截至目前,六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除邮储银行和农业银行外,今年都有副行长离职。首先是中国银行,今年1月中国银行公告,因工作调动,吴富林申请辞去副行长等职务。目前吴富林担任中国进出口银行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行长。其次是工商银行,今年2月工商银行执行董事、副行长胡浩因工作变动向董事会提交辞呈,辞去相关职务,胡浩随后到任中投公司担任监事长。另外,今年7月交通银行发布公告称,吕家进因工作调动原因,辞去副行长等职务。吕家进现任建设银行副行长。而交通银行副行长侯维栋和建设银行副行长黄毅离职则是因为到龄退休。
股份制银行方面,最重磅的来自于民生银行董事长洪崎的辞职。6月30日,民生银行公告,洪崎因任职年龄原因正式辞去第七届董事会执行董事、董事长等职务。
奔“私”大减
除了到龄退休外,大部分离职行长或副行长主要仍在金融体系内流动。除了吕家进从交通银行到建设银行担任副行长外,交通银行和农业银行之间的高管流动也比较频繁。比较典型的是现任交通银行副行长周万阜,他的任职资格已经于今年7月获批。而在奔赴交行前,周万阜任职农业银行董事会秘书、公司秘书职务。今年3月底农业银行曾公告,因工作调整变动,周万阜申请辞去农业银行董秘及相关职务。
而城商行高管离职后的去向大多在本地银行系统继续任职。今年6月成都银行公告,副行长黄建军因工作原因辞任副行长职务。6月底,成都市人民政府官网上披露了黄建军的去向,决定任命黄建军为成都农商行行长人选。
此前几年,民营银行、互联网金融成为一些银行离职行长的热门去向,而近年来,银行行长级别的高管奔“私”数量有所减少。
“70后”成为重要力量
从今年上市银行行长或副行长的变动来看,“70后”已经成为重要力量,呈现加速补位之势。
六大国有商业银行方面,已经有4个“70后”行长、副行长补位,且大部分是内部提拔。国有六大行首个迎来“70后”行长的是交行。今年5月交通银行宣布,中投公司副总经理、首席风险官刘珺将出任交通银行行长一职。公开资料显示,刘珺出生于1972年,现年48岁。
6月12日,工商银行发布公告,该行董事会会议审议通过了聘任张文武为工商银行副行长的议案。根据公开履历,1973年出生的张文武为原工商银行财务会计部总经理,张文武上任后,也成为工商银行高管层中唯一一位“70后”。
近期,建设银行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同意聘任王浩为建设银行副行长。资料显示,王浩于1971年6月出生,今年49岁,已在建行系统工作27年,曾在多个分支机构任职。
而邮储银行新任副行长杜春野是目前六大国有银行中最年轻的副行长。公开资料显示,杜春野出生于1977年。
相较而言,股份制银行和城、农商行“70后”高管的补位则更加频繁。杭州银行近期通过的新一届高管团队的聘任议案显示,其中三位副行长均为“70后”,且均为内部提拔。
今年5月张家港行公告,因工作调动,杨满平申请辞去公司董事、行长等职务。接棒者吴开的董事和行长提名近期已获股东大会通过。资料显示,吴开出生于1979年,这意味着吴开有望成为目前A股最年轻的上市银行行长。
责任编辑:张译文
022年平均工资出炉:IT业最高,金融业第二,房地产业下降
2023-05-10
2022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14029元,比上年增长6.7%,增速比2021年回落3.0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6%;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5237元,比上年增长3.7%,回落5.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
点击查看详细>>
对五一调休的一些看法:人造长假真的有意义吗
2023-04-23
调休,给人的感觉好累,像是活生生的把本来有的假期,勉强凑在一起。出行有一定的麻烦,到处是人挤人,高速上面也塞车,吃饭逛街都要排队,有点影响出行体验。
点击查看详细>>
胡锡进建议五一增加一天真实休假日
2023-04-17
增加一天五一假期,政府机关和国营企事业单位可以通过提高效率、压缩形式主义环节就能实现对工作时间的补偿,多数民营企业同样可以用提高效率解决这个问题。
点击查看详细>>
90后男生拿到京户离职被公司追偿,法院这样判了
2023-04-12
丰台仲裁委作出裁决:吴某璋向银河证券支付赔偿金16.26万元,驳回银河证券的其他仲裁请求。
点击查看详细>>
人民网评:多措并举,让毕业生就业路更加平坦
2023-04-10
面对经济增速放缓、疫情多发散发等多重因素冲击,我国果断采取有效措施稳就业、保就业,确保就业形势整体稳定。
点击查看详细>>
上海市最新数据出炉:人均GDP超18万元
2023-04-06
2022年上海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国经济中心城市首位;实际使用外资超过235亿美元,规模创历史新高;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新增60家和25家,累计分别达到891家和531家;
点击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