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15日 重庆商报
原标题:高校毕业生薪酬比拼:清华月薪1.7万领跑
摘要
【高校毕业生薪酬比拼:清华月薪1.7万领跑】今年受疫情影响,众多2020届毕业生延迟求职时间线,并加入新一轮求职大军,而此时,2021届毕业生正准备迎接金九银十。 2020年秋季大学生就业呈现什么特点? 智联招聘14日发布的一份2020年秋季大学生就业报告下称报告对2019届毕业生的毕业院校及平均月薪进行了追踪。(重庆商报)
今年受疫情影响,众多2020届毕业生延迟求职时间线,并加入新一轮求职大军,而此时,2021届毕业生正准备迎接“金九银十”。2020年秋季大学生就业呈现什么特点?智联招聘14日发布的一份《2020年秋季大学生就业报告》(下称报告)对2019届毕业生的毕业院校及平均月薪进行了追踪。报告认为,毕业生收入高低与其毕业院校的等级形成强关联,毕业生收入排行前50名的高校多为双一流/211/985类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已成为数字化人才的蓄水池,也成为企业人才大战中的主要目标。
名校毕业生收入较高
大学生毕业于哪所学校可能对其刚进入职场时的收入有较大影响,这也成为家长们追求把孩子送入名校的一个重要原因。
报告显示,清华大学以17682元/月名列榜首,北京大学(15365元/月)、上海交通大学(11199元/月)、浙江大学(11137元/月)位列其后。这四所大学的毕业生现平均月薪均超过万元,除北京大学以外,其他三所高校均为理工类头部学府。
此外,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以理工科而知名的学校也都是“高薪人才”的摇篮。
报告称,名校毕业生收入较高的原因,一方面是优秀高校有着更好的教育体系和资源、更注重对人才的塑造和培养;另一方面是毕业院校资质也成为了一些高薪行业、职位、企业的招聘门槛。
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对第一财经表示,毕业生收入与毕业院校之间存在关联度,国际高校排名中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薪酬排名。但这只是说目前单位普遍偏好名校学生,或名校会将优秀企业的人员优先招入,但在同一个用人单位可能并不存在类似的差异。
就业专业对口程度高
通过智联招聘大数据监测2017-2019年不同专业背景的毕业生当前从事的职业的关联情况发现,职业与专业的匹配度整体较高,专业对口仍是市场供需匹配的主旋律。其中,开发、制造、机械相关等技术类岗位人才主要来源于工科类专业,这类工作由于专业门槛较高,对口人才也有着硬性标准;而经管类专业主要集中在财务、银行、投资等商业性质较强的岗位。
除专业与就业契合度以外,就业弹性与专业的长期前景也值得观察。例如,会计作为通用性专业,在各行各业都保持着较稳定的需求,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包括销售管理、物流/仓储、法律/法规、旅游/管理等“不对口”职业,跨领域较广。
智联招聘大数据也发现,会计职位竞争热度长期处于高位,意味着求职者众多而企业需求相对较少,是供大于求的职业。且数字化技能也成了当前企业对会计人才提出的新需求,市场上存量的会计人才具备数据分析能力成为职业竞争的新筹码。
与会计专业相反的是,对于计算机科技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来说,近年来互联网信息产业以及如今产业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不言而喻,新基建提速更是吸纳了大量专才,因此计算机人才在应用、软件、硬件开发的方面都有很高的职场价值。
工学专业就业收入高
通过监测2019年不同专业毕业生当前的收入水平发现,机械工程以6851元/月成为高薪之首。机械技术发展至今,已经不仅应用于机械产业,而且是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创新驱动力。在互联网迭代与新基建等新兴领域的蓬勃发展下,企业提升核心研发能力的趋势已经形成,因此机械工程专业人才价值居于高位。
其他工学学科毕业生收入优势依然凸显,在前10名中占据7席、前20名中占据11席。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已成为数字化人才的蓄水池,也成为企业人才大战中的主要目标。
除工科“硬核”人才外,工商管理、心理学与传播学也都成为各学科的高薪代表。
(文章来源:重庆商报)
(责任编辑:DF524)
2022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14029元,比上年增长6.7%,增速比2021年回落3.0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6%;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5237元,比上年增长3.7%,回落5.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
点击查看详细>>调休,给人的感觉好累,像是活生生的把本来有的假期,勉强凑在一起。出行有一定的麻烦,到处是人挤人,高速上面也塞车,吃饭逛街都要排队,有点影响出行体验。
点击查看详细>>增加一天五一假期,政府机关和国营企事业单位可以通过提高效率、压缩形式主义环节就能实现对工作时间的补偿,多数民营企业同样可以用提高效率解决这个问题。
点击查看详细>>丰台仲裁委作出裁决:吴某璋向银河证券支付赔偿金16.26万元,驳回银河证券的其他仲裁请求。
点击查看详细>>面对经济增速放缓、疫情多发散发等多重因素冲击,我国果断采取有效措施稳就业、保就业,确保就业形势整体稳定。
点击查看详细>>2022年上海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国经济中心城市首位;实际使用外资超过235亿美元,规模创历史新高;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新增60家和25家,累计分别达到891家和531家;
点击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