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特人力资本管理专家 人力资本管理软件-HCM
网站导航

首页 > 资讯分享 > 人力资本数字新闻 > 2020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截至2020年6月 仍26.3%的2020届毕业生未解决就业问题

2020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截至2020年6月 仍26.3%的2020届毕业生未解决就业问题

来源:伯特管理咨询公司    发布时间:2020-09-23    浏览次数:

2020年09月23日         199IT.COM        


      不确定性丛生的2020年,对每一个即将进入职场的大学生来说都注定不易。智联招聘《2020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仍有26.3%的2020届毕业生未解决就业问题。


国务院办公厅上半年印发关于应对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针对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进行适当延迟录用接收,以缓解疫情冲击对应届生求职的影响。众多2020届毕业生延迟求职时间线,并加入新一轮求职大军,而此时,2021届毕业生正准备迎接“金九银十”。疫情过后,在就业市场仍处于复苏状态的当下,毕业生还会面临“最难就业季”吗?


智联招聘对参与2020年秋季校园招聘的大学生与企业分别进行了调研,结合智联招聘平台大数据进行综合统计分析,为准职场人群体提供择业、就业建议,致力全方位呈现2020年秋季校园招聘全景图。


核心发现


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程度高,计算机、会计专业就业范围广


工学专业就业收入更高,机械工程专业以6851元月薪位居榜首


双一流/211/985院校毕业生普遍高薪,清华大学毕业生月薪达17682元/月


2020届毕业生第一份工作平均起薪为5290元/月


过3成企业已开启秋招,超4成企业扩大招聘规模


过半企业秋招计划面向2020及2021两届毕业生


民营企业贡献大量就业机会,35.2%的毕业生期望进入国企


23%企业偏好双一流院校毕业生,经管、理工专业更热门


24.6%企业更偏好男性候选人,75.4%企业认为实习是加分项


近6成毕业生深感就业压力,疫情后更加看重企业福利待遇


6成多毕业生为就业愿调低薪资预期,2021届毕业生薪资期望超过2020届


76%毕业生通过综合型招聘网站求职,视频面试普及率近半


一、不同专业的就业去向及薪酬水平参考


1. 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程度高,计算机、会计专业就业范围广


      通过智联招聘大数据监测2017-2019年不同专业背景的毕业生当前从事的职业的关联情况发现,职业与专业的匹配度整体较高,专业对口仍是市场供需匹配的主旋律。其中,开发、制造、机械相关等技术类岗位人才主要来源于工科类专业,这类工作由于专业门槛较高,对口人才也有着硬性标准;而经管类专业主要集中在财务、银行、投资等商业性质较强的岗位。


除专业与就业契合度以外,就业弹性与专业的长期前景也值得观察。例如,会计作为通用性专业,在各行各业都保持着较稳定的需求,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包括销售管理、物流/仓储、法律/法规、旅游/管理等“不对口”职业,跨领域较广。但结合国内部分高校停招会计本科专业的消息——如清华大学招生办宣布停止会计学本科招生,同时新增计算机与金融双学士学位——这预示着,会计专才在未来受数字化升级转型冲击较大。智联招聘大数据也发现,会计职位竞争热度长期处于高位,意味着求职者众多而企业需求相对较少,是供大于求的职业。且数字化技能也成了当前企业对会计人才提出的新需求,市场上存量的会计人才具备数据分析能力成为职业竞争的新筹码。


与会计专业相反的是,对于计算机科技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来说,近年来互联网信息产业以及如今产业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不言而喻,新基建提速更是吸纳了大量专才,因此计算机人才在应用、软件、硬件开发的方面都有很高的职场价值。


2. 工学专业就业收入更高,机械工程专业以6851元月薪位居榜首


      监测2019年不同专业毕业生当前的收入水平发现,机械工程以6851元/月成为高薪之首。机械技术发展至今,已经不仅应用于机械产业,而是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创新驱动力。在互联网迭代与新基建等新兴领域的蓬勃发展下,企业提升核心研发能力的趋势已经形成,因此机械工程专业人才价值居于高位。


其他工学学科毕业生收入优势依然凸显,在前10名中占据7席、前20名中占据11席。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已成为数字化人才的蓄水池,也成为企业人才大战中的主要目标。


除工科“硬核”人才外,工商管理(6370元/月)、心理学(6156元/月)与传播学(5918元/月)也都成为各学科的高薪代表。


3. 双一流/211/985院校毕业生普遍高薪,清华大学毕业生月薪达17682元/月

      智联招聘同时对2019届毕业生的毕业院校及平均月薪进行追踪,整理为TOP50高薪大学。毕业生收入高低与其毕业院校的等级形成强关联,毕业生收入排行前50名的高校多为双一流/211/985类大学。一方面,优秀高校有着更好的教育体系和资源、更注重对人才的塑造和培养;另一方面,毕业院校资质也成为了一些高薪行业、职位、企业的招聘门槛。

具体来看,清华大学以17682元/月名列榜首,北京大学(15365元/月)、上海交通大学(11199元/月)、浙江大学(11137元/月)位列其后,毕业生现平均月薪均超过万元。专业上来看,除北京大学以外,其他三所高校均为理工类头部学府。此外,还有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以理工科而知名的学校成为“高薪人才”的摇篮。


4. 2020届毕业生第一份工作平均起薪为5290元/月


      根据智联招聘平台大数据,2020届毕业生第一份工作的平均起薪为5290元/月,且薪资与学历高低成正比。具体来看,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首份工作平均起薪高于整体水平2000元以上,形成显著差距;本科与大专学历则分别为5102元/月与4562元/月。学历虽然已不再是人才价值判断的唯一标准,但高学历人才进入职场后也拥有更高起点。


二、2020年秋季校园招聘格局


1. 过3成企业已开启秋招,超4成企业扩大招聘规模


      智联招聘调研数据显示33.3%的企业已启动秋招,2成还在筹划中,今年没有校招计划的占到46.5%。


      有招聘计划的企业中,42.6%的企业招聘规模与同期相比有所增加。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国内经济运行与人才市场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回暖,此次秋招成为企业储备新生力量的重要一战,也使得有招聘需求的企业扩达招聘规模。


2. 过半企业秋招计划面向2020及2021两届毕业生


      在招聘面向的毕业生身份上,一半以上的企业同时接受2020与2021届毕业生;26.2%受访企业表示岗位仅对2020届毕业生开放,19.7%受访企业仅针对2021届毕业生进行招聘。


3. 过半企业看重人才责任心,9成企业为职场新人提供培训


      后疫情时代,雇主倾向于寻找心智成熟的人才共同成长。具体来看,企业最为看重的通用素质为责任心(55.7%)和抗压能力(45.9%);对人际沟通、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素质的重视程度紧随其后,占比均超过3成。与思维能力、行为能力不同,责任心和抗压能力等软实力很难通过学习实现积累,更多的依赖于个人品质,也成为企业制定人才准入门槛时比较看重的个人素质。


      当下,设立实习岗位已经成为企业建设雇主品牌、提升组织管理能力、吸收优秀人才的主要手段之一。今年秋季招聘期间,70.2%的企业表示会提供部分岗位的实习机会,12.3%的企业中全部岗位都有实习机会,15.8%受访企业不会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4. 单位就业为毕业生首选,其中超9成已正式开始求职


      本次调研数据显示,2020届目前尚未解决工作问题的毕业生心态已显“佛系”。现阶段还在求职的2020届应届生中,仅63.6%选择单位就业,较2021届低8个百分点左右;一部分2020届毕业生正在向“慢就业”和“自由职业”模式进行转化,占比分别达到15.6%和10.2%,明显高于2021届毕业生。


毕业后的规划与应届生所处的阶段紧密相关,2020届已经经历了一轮求职洗礼,而2021届刚准备进入求职生涯,因此两个群体的规划也大有不同,不管怎样,就业仍为大学生毕业后的首选(总体比例为66.2%),但是随着就业模式的多元化与就业观念的转变,年轻人也在努力摆脱全职工作就是最佳选择的观念,尝试通过慢就业及自由职业来拓展职业生涯的新可能。


      截至2020年9月,在计划单位就业的毕业生中,92.9%已经正式踏上求职之路,这一比例在2021届毕业生中为86.6%。


三、应届生求职与企业招聘的供需结构


1. 民营企业贡献大量就业机会,35.2%的毕业生期望进入国企


      在本次调研中,民营企业以数量大、行业分布广的特点,仍是招聘第一主力军,占据68.9%;而国有企业因制度优势与实力,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员流动的稳定性,在招聘市场中占比24.6%。


然而,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市场现状存在偏差。经历疫情后,大学生们也期待雇主提供遮风避雨的“保护伞”。工作稳定、福利待遇好的国有企业受到35.2%毕业生的偏爱;民营企业紧随其后,占比25.9%。另外,期望进入事业单位、三资企业、国家机关的大学生分别为16.6%、11.9%和6.7%。


      毕业生期望的企业规模与现实的招聘结构也存在差异。本次接受调研的企业中,规模在20-499人的小型企业以41.0%的占比成为招聘市场的“头号玩家”,万人大企紧随其后,占比24.6%,中型企业(500-9999人)和微型企业(20人以下)则分别为21.3%和13.1%。

而毕业生最想进入规模在人的中型企业(45.1%),小型企业(36.6%)次之,选择万人以上大企业的占比为15.2%,而仅有3.1%的毕业生将微型企业作为首选。


2. 23%企业偏好双一流/985/211院校毕业生,经管、理工专业较热门


      调研显示,37.7%的企业将今年秋招门槛定在普通本科院校及以上,表示希望招聘毕业于双一流/985/211院校与专科院校及以上毕业生的占比均为23%。而本次参与求职的毕业生中,近9成来自普通本科与专科院校,双一流/985/211院校仅占6.4%,形成了双一流/985/211院校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局面。


      专业方面,招聘经管类专业人才需求最高,达42.6%,随后是工学(37.7%)与理学(36.1%)。如今,企业的技术研发与商业运营已成为刚需,且需求不断攀升,为经管、理工类专业毕业生带来较为宽裕的求职环境。


3. 24.6%企业更偏好男性候选人,75.4%企业认为实习是加分项


      在企业的招聘偏好上,户口因素并不重要,但性别差异化依然存在。此次调研中,93%的受访企业表示不会看重候选人的户口性质;不看重性别因素的为65.8%,另外24.6%的企业更倾向男性,9.6%更看重女性。


      相对于户口性质和性别,实习经验更能让一份简历脱颖而出,75.4%的受访企业表示将候选人实习经历视为加分项。


四、疫情下应届生求职偏好及心态


1. 近6成毕业生深感就业压力,疫情后更加看重企业福利待遇

      对于当下的就业形势,超过9成的毕业生都会说一句“我太难了”,但不同户口性质的毕业生对难度的感知略有差异。59.3%的农村户口毕业生发出了“非常难,受疫情冲击与经济波动等影响,深感压力”的心声,高于城镇户口的53.5%;认为有难度但可以接受的城镇与农村户口毕业生分别为38.2%与33.8%。户口虽然不是雇主选择人才的标准,但农村大学生在进入就业市场后的主观感受依然更显沉重。


      因此,准职场人们的择业观念也越发务实。经历疫情后,55.7%的毕业生表示注重企业的福利待遇,54.3%倾向于选择具备人性化制度与文化的雇主,还有46.3%向往抗风险能力强的大企业。


疫情不光重塑了大学生的“理想企业画像”,也推动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自主提升内生力量。为增强职场竞争力,45.9%的求职大学生时刻提升专业技能,25.4%则希望成为“斜杠青年”,利用灵活就业分散就业压力。



2. 6成多毕业生为就业愿调低薪资预期,2021届毕业生薪资期望超过2020届

      尽管薪酬福利仍是毕业生求职时最看重的因素(占比60.2%),但63%的求职大学生依然将顺利就业当作第一要务,可以接受实际薪资不如预期,另有28.4%表示薪资不理想会选择继续寻找。


      2021届毕业生的薪资预期较2020届更高。2020届毕业生期望薪资集中在4000元-6000元区间内,达到53.9%,这一比例在2021届中为35.4%;而薪资预期超过6000元的2021届毕业生共达到36.8%,普遍高于2020届。经历求职窗口期后,2020届毕业生更具有现实主义精神,普遍接受了理想与实际的落差,而2021届相对从容,仍然对高薪怀有期待。


3. 76%毕业生通过综合型招聘网站求职,视频面试普及率近半


      凭借“大而全”的优势,综合型招聘网站是毕业生最普遍的选择,占比高达76%;而通过校园招聘会、企业官网或公众号等媒体找工作的有59.7%和48.2%。此外,14.4%依靠熟人内推引见,12.2%争取将实习机会变成正式工作岗位,还有10.6%的求职者直接通过企业HR邮箱毛遂自荐。


      疫情期间,“无接触”招聘方式代替线下场景成为主流,并持续至今。此次秋招期间,46.6%的应届毕业生青睐视频面试,空中双选会与在线笔试也获得了超过3成毕业生的认可。


4. 校园资源有效助推职业规划,近7成高校为学生提供求职信息


      2021届毕业生凭借在校生的身份,更倾向于利用校园资源进行职业规划。其中,校内职业规划咨询(44.3%)成为主流渠道,超过2020届10个百分点;向前辈寻求经验分享(41.5%)、参加校内分享会/讲座(31.2%)的比例也高于总体水平。对于2020届毕业生来说,线上信息搜集最为常用,占比为38.4%;而由于更早面对求职,35.8%通过实习亲身体验职场,2021届毕业生中仅有29.6%选择该选项。


      在帮助应届生求职的问题上,69%的高校都进行了信息推荐,45.1%直接帮助毕业生与雇主对接。值得注意的是,仍有16.7%的大学生表示学校并未提供任何就业支持。

高校在应届生就业方面应进行更加充分的引导工作,同时,高校可提前把握就业市场新风向,通过增设新兴专业、培养学生技能等方式,向市场输送新鲜血液以解决供需不匹配的问题。


      大学生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首次就业群体,2020年应届生人数为874万,而2021年应届生人数将继续创下新高。疫情阴影下,2020与2021届毕业生的求职时期相重叠,外加出国留学、创业等发展方向受限,导致整体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关系有所失衡。此外,招聘企业提供的岗位与大学生的能力、素质、期待间还存在结构性的错配问题,种种因素都促使应届生在2020年秋招中“体感”艰难。


综合调研与大数据,不难发现2020年秋季校园招聘的求稳心态明显,现实主义当道;此外,也有越来越多毕业生在单位就业之外,以创业、慢就业等形式走向社会。对于毕业生来说,从容不迫的求职心态固然重要,而不急于一步到位、先就业再择业也不失为良策。同时,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应综合考虑专业背景、自身能力与行业发展,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偏好,有针对性地设立与调整就业期待,并通过技能学习、科学测评与咨询、求职技巧研习等方式提升自我,积极打破“最难毕业生”的魔咒。


+86 (021) 6660 0069
总部:上海市普陀区安远路518号宝华城市晶典大厦4楼

版权所有©伯特管理咨询公司   沪ICP备12025008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1269号

微信

顶部
首页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专业积累
企业愿景
客户名录
加入我们
职业发展
员工留言
诚邀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管理咨询服务
人力资源战略
定岗定编定薪
绩效激励体系
员工能力开发
人力资本管理
组织效能诊断
选拔招聘服务
人力资本软件
培训与发展
领导力
训练营
体验式学习
大脑引擎
精品课程
资讯分享
原创文章
读书笔记
人力资本数字新闻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