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6日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长春10月15日电 (记者 郭佳)商务部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15日在长春发布的《中国制造业服务外包发展报告2020》显示,在制造业服务化趋势不断增强的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2019年,中国企业承接制造业在岸和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486.2亿美元,同比增长20.8%,其中执行金额356.0亿美元,同比增长16.4%。
上述报告在当日举办的第二届全球(长春)制造业服务外包峰会上正式发布。报告中对中国制造业服务外包市场的研究站在接包视角,即分析中国服务外包企业为全球制造业提供服务的情况。
报告显示,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是承接制造业离岸服务外包的主力。2019年,中国企业承接欧盟、新加坡、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制造业离岸服务外包增长较快,其中承接法国、德国、新加坡、印度制造业服务外包执行额分别增长58.3%、24.2%、46.3%、39.4%。
报告显示,中国东部地区是制造业服务外包最大聚集地,但中部和东北地区制造业服务外包增长较东部地区更快。2019年,中部地区企业承接制造业服务外包执行额19.1亿美元,同比增长51.4%。东北地区企业承接制造业服务外包执行额8.0亿美元,增长31.8%。其中,黑龙江和吉林分别增长39.1%和23.2%。
报告还显示,2019年,中国企业承接制造业在岸和离岸知识流程外包占制造业服务外包比重最大,高达62%;业务流程外包增速最快,同比增长50.6%;信息技术外包在经历负增长后,恢复快速增长,同比增长11.8%。
报告指出,中国制造企业加快服务化转型,将成为承接制造业服务外包的重要力量。传统制造企业凭借在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维护维修等服务领域积累,切入服务外包领域,提供“制造+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成为承接制造业服务外包的重要力量。2019年,中国承接制造业服务外包执行额规模前十大企业中,有4家企业为制造企业。
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主任邢厚媛介绍,中国已经建立了全球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的制造业体系,但先进制造仍然存在规模和技术上的不足,“双循环”战略要求中国制造业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技术突破,加速与现代服务业融合,这将促进中国制造业服务外包发展。(完)
【编辑:苏亦瑜】
2022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14029元,比上年增长6.7%,增速比2021年回落3.0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6%;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5237元,比上年增长3.7%,回落5.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
点击查看详细>>调休,给人的感觉好累,像是活生生的把本来有的假期,勉强凑在一起。出行有一定的麻烦,到处是人挤人,高速上面也塞车,吃饭逛街都要排队,有点影响出行体验。
点击查看详细>>增加一天五一假期,政府机关和国营企事业单位可以通过提高效率、压缩形式主义环节就能实现对工作时间的补偿,多数民营企业同样可以用提高效率解决这个问题。
点击查看详细>>丰台仲裁委作出裁决:吴某璋向银河证券支付赔偿金16.26万元,驳回银河证券的其他仲裁请求。
点击查看详细>>面对经济增速放缓、疫情多发散发等多重因素冲击,我国果断采取有效措施稳就业、保就业,确保就业形势整体稳定。
点击查看详细>>2022年上海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国经济中心城市首位;实际使用外资超过235亿美元,规模创历史新高;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新增60家和25家,累计分别达到891家和531家;
点击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