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特人力资本管理专家 人力资本管理软件-HCM
网站导航

首页 > 资讯分享 > 人力资本数字新闻 > 灵活就业者:近7成难觅借钱渠道

灵活就业者:近7成难觅借钱渠道

来源:伯特管理咨询公司    发布时间:2020-11-24    浏览次数:

2020-11-24              新浪财经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群 普惠金融,尤其是金融科技虽然已使得借贷变得更为便捷,但仍有部分群体难以通过借贷通道获得贷款。比如,灵活就业者。


CAFI近日发布的《“互联网+”灵活就业群体的金融服务现状与需求》(下文简称《现状与需求》)指出,调研数据显示,尽管灵活就业和稳定就业样本中都有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表示有受到过融资约束的情况,但是灵活就业群体中受到融资约束的比例更高。52%的稳定就业群体面临过需要借贷但是借不到钱的情况;这一比例在灵活就业群体中高达69%。


1


图片来源: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


究其原因,《现状与需求》指出,33%受访的灵活就业者表示“想从银行借钱,但是达不到银行的标准”,25%表示“利率太高,无法负担”。这表明,像大多数小微经济体一样,灵活就业人员也存在较严重的“贷款难”和“贷款贵”的问题,其收入不稳定、缺少抵押物、流动性强、缺乏征信数据沉淀等特征均加重了其受到借贷排斥的程度。另外,12%的受访者表示害怕被骗,不敢通过网上借钱;23%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有哪些融资渠道。由此可见,合适的金融教育对提升灵活就业群体金融服务可得性具有重要意义。对于22%的因征信原因无法借款的灵活就业者,合理的信用修复机制对他们来说则至关重要。


何谓灵活就业者?


国务院办公厅于2020年7月31日出台的《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件》要求各级政府采取措施,从三个方面拓宽灵活就业渠道:鼓励个体经营发展、增加非全日制就业机会、支持发展新就业形态。新就业形态指的是在网络零售、移动出行、线上教育培训、互联网医疗、在线娱乐等行业的居家就业、远程办公和兼职就业。很显然,国家正在推动的是一种与互联网平台相关的灵活就业模式。


《现状与需求》给出“互联网+”灵活就业群体的基础画像为来自农村的、相对低学历、收入水平偏低的年轻人。


2


图片来源: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5亿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35亿人,如果将非全日制雇用的、创造经济收入的劳动视为灵活就业,按职工数据粗略估算,我国灵活就业的人数高达3.4亿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表示,当前我国灵活就业人数约占城镇就业人数的60%左右。58同城发布的《2019中国县域零工经济调查报告》显示,县域市场有零工收入的人群达到52.27%,35.11%的县域零工工作与互联网相关,“互联网+”类零工在各种零工类型中排名第一。


今年受疫情等多因素影响,就业成为政府重点工作之一。官方数据显示,2020年大学应届毕业生人数约为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2021年应届毕业生人数约为900万人。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压力,求职心态也较往年有所不同。


在MAIMAI上,“疫情期间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师兄师姐们,我应该怎么办”的问答,引发5.2万人点赞,5100余条回复,在投票中,79%的参与者,支持“先随便找一份工作”;仅有21%的参考者,选择“直到找到满意的工作,死磕到底”。无论是网友的投票还是双届毕业生们的选择,“先工作”显然呼声更高。脉脉针对毕业生进行的调查显示, “在当前的环境下,你是否会考虑找专业不对口的工作?”的问题中,62%的受访者选择“会,先上班再说。”


今年5月,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1-10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09万人,已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大学应届毕业生显然不是“互联网+”灵活就业群体的主流。


虽然灵活就业者虽然更难从借款渠道中融资,《现状与需求》同时指出,有负债的灵活就业人员的比例(63%)仍然高于有负债的稳定就业人员(53%)。


“CAFI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通过帮助容易受到金融排斥的弱势群体享受到合理的金融服务,从而提高其生活水平,并提高社会整体经济水平。那么普惠金融服务商能如何更好地服务灵活就业者呢?不难想到,应该根据灵活就业群体当下的金融服务需求特点来制定针对性的服务措施。”《现状与需求》指出,应适度鼓励平台利用其数字和技术优势与金融机构合作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合适的金融服务。


+86 (021) 6660 0069
总部:上海市普陀区安远路518号宝华城市晶典大厦4楼

版权所有©伯特管理咨询公司   沪ICP备12025008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1269号

微信

顶部
首页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专业积累
企业愿景
客户名录
加入我们
职业发展
员工留言
诚邀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管理咨询服务
人力资源战略
定岗定编定薪
绩效激励体系
员工能力开发
人力资本管理
组织效能诊断
选拔招聘服务
人力资本软件
培训与发展
领导力
训练营
体验式学习
大脑引擎
精品课程
资讯分享
原创文章
读书笔记
人力资本数字新闻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