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特人力资本管理专家 人力资本管理软件-HCM
网站导航

首页 > 资讯分享 > 人力资本数字新闻 > 大学生:超四成自己或身边人曾遇到金融诈骗

大学生:超四成自己或身边人曾遇到金融诈骗

来源:伯特管理咨询公司    发布时间:2020-12-11    浏览次数:

2020-12-11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12月10日电 (记者 李华锡) 近日,有媒体报道,安徽一名大学生遭遇校园诈骗案件,损失8万余元。此类案件在校园中并非个案,让大学生了解防范金融诈骗知识,提高金融安全意识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围绕防范金融诈骗话题,对全国1051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四成大学生表示自己或身边人曾遇到过金融诈骗,电信诈骗、非法校园贷、钓鱼网站系导致被骗的常见类型,超九成受访者认为大学生被骗原因是防诈骗意识淡薄,近六成表示喜欢通过短视频获取防骗知识。


大学生或身边人遇到过金融诈骗情况比例。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华锡 摄


超四成自己或身边人遇到过金融诈骗,电信诈骗、非法校园贷、钓鱼网站为主要诈骗类型


根据中国青年网调查显示:41.53%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或身边人遇到过金融诈骗。这其中,电信诈骗、非法校园贷、钓鱼网站等诈骗类型最为多发,比例分别为74.34%、37.64%和36.06%。


“她缺钱了,看到有兼职信息,就抱着侥幸心理试了试。”商丘工学院学生陈宁的朋友曾遭遇过金融诈骗。她说,朋友看到有刷单赚钱的消息,便交了培训费。一开始确实能赚到一些小钱,但她刷了几次金额较大的单子时,对方却不给返现了,“她知道自己被骗了,损失了三千多元钱,最终也没能追回来。”


和陈宁一样,青海大学学生任宇也曾遇到过社交陷阱类别的诈骗。他的同学QQ被盗后,以急用钱缴纳学费的名义,发信息让他扫码转账,并告诉他之后会有银行的延迟转账,并且出示了转账凭证。“我当时犹豫了一下,但还是转过去了。”后来,任宇发现对方并没有按照约定时间把钱转过来,确定自己被骗了。


大学生自己或身边人遇到金融诈骗类型比例。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华锡 摄


超九成认为大学生防范意识淡薄会导致被骗


对于遭遇金融诈骗的原因,大学生如何看待?调查显示:91.29%的受访者认为,被诈骗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防范意识淡薄”,其次为“社会机构对个人信息保护不足”和“相关行业监管和法律法规应进一步加强”,分别为77.11%和70.64%。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学生冯琰君认为,校园诈骗多发,大部分原因是大学生防诈骗意识淡薄。她说,大学生往往心思比较单纯,对绝大多数人很少设防备。“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加强校园和社区防骗宣传是非常有必要的,让大学生们了解现在的诈骗手段,从而防止受骗事件发生。”


大学生被诈骗主要原因比例。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华锡 摄


近六成喜欢通过短视频形式学习防骗知识


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防金融诈骗知识,尤为重要。那么,大学生更青睐哪种内容形式呢?在本次调查中,57.27%大学生选择更喜欢通过寓教于乐的短视频,了解金融安全防范知识。


“我喜欢刷短视频,如果通过短视频了解防范知识会更容易接受。”兰州大学学生魏彦龙之前通过学校讲座了解过一些金融安全防范知识。他认为,比起看文字,短视频能更快提取信息,“我希望通过短视频了解金融安全知识,我更期待一些漫画等类型的视频,这种形式更生动有趣。”


此外,在获取金融安全知识的渠道方面,调查显示:83%的大学生表示经常通过网络媒体了解防金融诈骗知识,其次是活动讲座、亲友老师、电视广播,分别占比77.58%、73.43%、56.35%。


大学生喜欢的金融安全防范知识宣传形式比例。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华锡 摄


高校教师:大学生要增强防范意识,也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财富观、价值观


西南财经大学团委书记王偞婷认为,在大学生群体中,金融投机行为往往是金融诈骗得逞的原因之一。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除了增强防诈骗意识,还应当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财富观、价值观。正确认识财富,正确认识投资与投机的差别,真正将关注点着眼于自身发展与进步,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奋斗。“金融诈骗等社会乱象,反映出的不仅仅是金钱问题,还反映了青少年财商素养缺失的隐患。西南财经大学近年来一直专注于青少年财商素养提升等志愿服务,让大学生们走进社区和中小学进行财经知识普及,也是希望能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为国民财商素养提升贡献力量。”


江南大学团委书记单云婷认为,通过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基本具备防范金融诈骗的意识,也乐于通过短视频了解学习金融安全知识,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教育宣传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为此,她建议,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现在,一方面可以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平台加强金融安全教育,强化大学生防范金融诈骗的意识;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应当牢记“天上不会掉下馅饼,消费警惕掉进陷阱,生活拒绝盲目羡慕,交友设置一定原则”,“平时多关注相关资讯,掌握基本法律常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合理的消费观,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陈宁、任宇为化名)


[责任编辑:辛永红]


+86 (021) 6660 0069
总部:上海市普陀区安远路518号宝华城市晶典大厦4楼

版权所有©伯特管理咨询公司   沪ICP备12025008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1269号

微信

顶部
首页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专业积累
企业愿景
客户名录
加入我们
职业发展
员工留言
诚邀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管理咨询服务
人力资源战略
定岗定编定薪
绩效激励体系
员工能力开发
人力资本管理
组织效能诊断
选拔招聘服务
人力资本软件
培训与发展
领导力
训练营
体验式学习
大脑引擎
精品课程
资讯分享
原创文章
读书笔记
人力资本数字新闻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