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7 证券时报
公募基金行业今年迎来了大丰收,但基金经理离职高峰再次出现。今年以来,多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离职率超过20%。在行业头部效应愈发明显的趋势下,中小型基金公司受离职潮的冲击更为严重。
7家公募
基金经理离职率超20%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以年初的基金经理总数为基数计算,今年共有华润元大基金、金信基金等7家公司的基金经理离职比例超过20%,多为中小型基金公司。7家公司中,离职基金经理数最多的为7人。
华润元大基金年初共有7名基金经理,截至12月15日,年内共有3名基金经理离职。此外,罗黎军今年从研究员转任基金经理,目前该公司共有5名基金经理,基金经理总数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金信基金的基金经理离职率排名第二,超过30%。今年以来,该公司有3名基金经理离职,其中1名基金经理在任职不足两个月后就匆匆离职。据金信消费升级股票基金公告,该基金原基金经理程可于2019年4月加入金信基金,2020年9月18日起担任该基金的基金经理,但在今年11月5日,程可便匆匆离任,任职基金经理不足两个月。
在谈及部分公司基金经理离职率高企的原因时,北京一位就职于头部公司的基金经理表示,“市场行情比较极端的时候基金经理都想‘动一动’,2015年牛市时也是这样,中小基金公司里业绩比较好的基金经理有跳槽到更大的平台的想法很正常。”
“除了跳槽到头部公司外,也有基金经理选择‘奔私’,也有基金经理因业绩欠佳而被迫离职。据我观察,被迫离职的基金经理最近增多了。”上述基金经理补充道。
北京一家老牌基金公司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基金公司按照相对排名考核基金经理,一年业绩不好不至于严重到离职的程度,连续多年业绩欠佳才会被迫离职。公募基金行业排名每年变动较大,由于常年业绩不好而被迫离职的基金经理并不多。”
此外,也有部分中小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由于基金份额持续缩水而离职。华东一基金公司研究员表示,今年市场行情好,但是公募基金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惨烈,业绩不突出的权益产品无情地被市场抛弃。
中小公司人才流失引担忧
部分基金公司离职率过高的原因之一是基金经理总数太少,因此,不能仅以离职率断定公司正在面临团队动荡或经营难题。不过,部分中小型公司基金经理离职率的高企确实引发了一定担忧。有受访人士指出,公募基金行业是高度人才密集型行业,基金经理离职率高企的确能反映部分中小型基金公司近期所面临的一些挑战。
北京一家中型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表示,“延续2019年的基金经理离职潮,今年的基金公司人事变动也较为频繁。‘选基金就是选基金经理’这一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优秀基金经理作为基金公司的‘核心资产’,一旦离职对于基金公司的打击会很大。整体来看,中小公司受到的冲击会比头部公司更为严重。”
上述就职于北京一家头部公司的基金经理表示,“近年来,行业二八分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头部公司‘抢夺’人才的能力越来越强了。部分小型公司因人才不足而很难扩大规模,又因为规模不够很难吸引到优质人才,这就陷入了恶性循环。”
在吸引外部人才方面,部分中小型基金公司的表现也与头部公司有一定差距。上述北京中型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提及,“某头部基金公司今年有7名基金经理离职,数量并不低,并且损失了一名任职近10年的老将,但是,该公司吸引人才的能力很强,今年新聘任了10名基金经理以壮大团队,而中小型公司就很难做到。”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共有30家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净增长人数超过4人,如南方基金、华夏基金等大型基金公司。
由于平台效应远不如头部基金公司及中型基金公司,部分小型公司只能在招聘方面另辟蹊径。例如,华南一家离职率较高的小型基金公司今年将一名从业经验超7年的资深基金经理揽入麾下,这是该公司今年唯一新增的基金经理。该基金经理2017年至2019年之间曾遭遇较为重大挫败,其管理的3只权益类产品曾面临巨亏,任职期间亏损幅度均超过30%。但其今年的业绩表现尚可,其单独管理的一只产品成立以来收益率在同类产品中排名相对靠前。
【纠错】 责任编辑: 杨晓波
2022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14029元,比上年增长6.7%,增速比2021年回落3.0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6%;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5237元,比上年增长3.7%,回落5.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
点击查看详细>>调休,给人的感觉好累,像是活生生的把本来有的假期,勉强凑在一起。出行有一定的麻烦,到处是人挤人,高速上面也塞车,吃饭逛街都要排队,有点影响出行体验。
点击查看详细>>增加一天五一假期,政府机关和国营企事业单位可以通过提高效率、压缩形式主义环节就能实现对工作时间的补偿,多数民营企业同样可以用提高效率解决这个问题。
点击查看详细>>丰台仲裁委作出裁决:吴某璋向银河证券支付赔偿金16.26万元,驳回银河证券的其他仲裁请求。
点击查看详细>>面对经济增速放缓、疫情多发散发等多重因素冲击,我国果断采取有效措施稳就业、保就业,确保就业形势整体稳定。
点击查看详细>>2022年上海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国经济中心城市首位;实际使用外资超过235亿美元,规模创历史新高;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新增60家和25家,累计分别达到891家和531家;
点击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