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1 北京日报客户端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RenruiHR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日共同发布的《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1)》蓝皮书披露,2020年中国企业采用灵活用工比例达到55.68%。该书对灵活用工在中国的发展和实践做了深入研究和分析,为数字化时代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提供了有效指引。
疫情期间,共享用工应运而生,数千家企业携手并肩,调剂人力余缺,为特殊时期的市场用工提供了有力保障;很多企业采取缩短工时、居家办公、轮岗轮休、弹性上下班等灵活的工作方式;无处不在的智能手机共同推动网上外卖、送货服务蓬勃发展,“骑手”成为一支庞大的就业群体……灵活用工成为2020年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第一关键词。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杨伟国表示,受疫情和国际贸易环境双重影响,稳就业、保就业成为“六稳”和“六保”之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扩大就业途径、创造更多灵活就业机会将成为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关键,同时也符合“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的国家战略要求。“灵活用工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全新用工趋势,但关于灵活用工,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界都还缺乏深入认知。我们联合课题组期望通过深入研究真正推动灵活用工在国内的规范发展,为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提供借鉴。”
蓝皮书的调查发现, 2020年中国企业采用灵活用工比例达到55.68%,这个比例比2019年增加了约11个百分点,有近30%的企业表示稳定或扩大灵活用工的使用规模。超过四分之三的企业主要出于“降低用工成本”这一动机使用灵活用工。
灵活用工岗位主要集中在一般性技能、低协作、基础性岗位,但也有25.71%的企业在技术性、专业性岗位使用灵活用工。其中,使用灵活用工比例最高的岗位是普通工人,占比高达47.34%,其次是客服/呼叫中心/信息审核,占比达到38.76%,还有销售/运营,占比也达到了26.04%。此外,IT人员、行政岗/人力资源岗/财务岗/法务岗等也是使用灵活用工较多的岗位。
蓝皮书指出,灵活用工已经成为企业应对不确定性的“保护伞”。2020年稳定使用或增加使用灵活用工规模的企业里有17.42%预计今年的营业收入将不降反增,14.61%预计疫情并不会对营业收入带来很大影响。该比例远高于没有使用灵活用工的企业或缩减灵活用工规模的企业,稳定或增加使用灵活用工规模的企业展示出灵活用工可能为用工企业起到特殊时期“保护伞”的作用。
[责编:戴蓉]
2022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14029元,比上年增长6.7%,增速比2021年回落3.0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6%;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5237元,比上年增长3.7%,回落5.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
点击查看详细>>调休,给人的感觉好累,像是活生生的把本来有的假期,勉强凑在一起。出行有一定的麻烦,到处是人挤人,高速上面也塞车,吃饭逛街都要排队,有点影响出行体验。
点击查看详细>>增加一天五一假期,政府机关和国营企事业单位可以通过提高效率、压缩形式主义环节就能实现对工作时间的补偿,多数民营企业同样可以用提高效率解决这个问题。
点击查看详细>>丰台仲裁委作出裁决:吴某璋向银河证券支付赔偿金16.26万元,驳回银河证券的其他仲裁请求。
点击查看详细>>面对经济增速放缓、疫情多发散发等多重因素冲击,我国果断采取有效措施稳就业、保就业,确保就业形势整体稳定。
点击查看详细>>2022年上海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国经济中心城市首位;实际使用外资超过235亿美元,规模创历史新高;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新增60家和25家,累计分别达到891家和531家;
点击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