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特人力资本管理专家 人力资本管理软件-HCM
网站导航

首页 > 资讯分享 > 人力资本数字新闻 > 公募基金行业:年内已有82位基金经理离任 103位高管职位变更

公募基金行业:年内已有82位基金经理离任 103位高管职位变更

来源:伯特管理咨询公司    发布时间:2021-05-06    浏览次数:

2021-05-06                 华夏时报 


作者:喻莎 胡金华 


摘要: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30日,近两月已有37家基金公司离任基金经理43人,而去年同期,共28家基金公司32位基金经理离任。此外,今年年初至今已有82位基金经理离任,涉及64家基金公司,行业人才流动呈现加速状态。


公募基金行业“人潮”暗涌:年内已有82位基金经理离任,103位高管职位变更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喻莎 胡金华 上海报道


铁打的基金公司,流水的基金经理。近两个月来,又现基金经理离职小高峰。


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30日,近两月已有37家基金公司离任基金经理43人,而去年同期,共28家基金公司32位基金经理离任。此外,今年年初至今已有82位基金经理离任,涉及64家基金公司,行业人才流动呈现加速状态。


德邦基金首席市场分析师吴煊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公募基金近3年来实现了超常发展,基金管理规模迅速从13万亿增加到21万亿,伴随着基金行业的全面爆发,基金高管和基金经理也面临着更多的选择,这里面既有基金公司阶段性发展目标变化的适应性要求,同时也有对于个人谋求新的发展平台的双向选择,同时由于基金经理投资能力千差万别,会面临更多的选择。


基金公司人才流动加速


又是一年“金三银四”跳槽黄金期,公募基金行业同样如此。


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30日,今年以来已有82位基金经理离任,涉及64家基金公司。其中北信瑞丰基金、国投瑞银基金、前海开源基金年内均有3位基金经理离任,是离任基金经理数最多的基金公司。此外,博时基金、泓德基金、嘉实基金、华泰柏瑞基金、凯石基金、农银汇理基金、银华基金、长信基金等基金公司均有2人离职。


事实上,进入3月份以来,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30日,近两月已有43名基金经理离任,涉及37家基金公司,而今年前两个月,离任的基金经理数量仅为39位。对比来看,近一个多月以来公募基金经理离任更加频繁,行业人才流动呈现加速状态。


其中,前海开源基金年内离职的3位基金经理均在4月份离职,潭荐丰、丁尧、史程分别于4月9日、4月22日和4月26日离任。值得一提的是,丁尧于2020年9月4日和当年9月9日成为前海开源嘉鑫灵活配置混合、前海开源股息率100强等权重股票基金经理,今年1月7日成为前海开源优势蓝筹股票基金经理,至4月22日离职,丁尧基金经理任职年限不足1年。


离职的基金经理中不乏比较知名的老将。4月8日,广发基金发布多条基金经理变更通知,旗下固收老将、债券投资部总经理谢军同时卸任多只产品。其中就包括其管理了13年14天的广发增强债券,资料显示,该基金自2008年成立时,一直是谢军在管理。至谢军离任时,广发增强债券的回报率达92%,是其管理的回报最高的产品。


截至4月8日离任时,谢军在广发基金任职已经长达14.58年,基金公告显示,是因个人原因选择离任。


除基金经理外,今年基金行业高管变更也持续频繁。Wind数据显示,2021年已经出现了103位基金高级管理人员变更,涉及63家基金公司,其中涉及董事长、总经理职务的分别达到20人、33人,变动的公司分别为10家、17家。


对于上述现象,资深人力资源服务专家汪张明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专业公司高管离职一般原因常见是谋求更好的发展,尤其在一个较好的发展期,对人才的需求较大,人才合理流动属于常态,另外一方面是企业自身发生变动带来高管的更迭。对于基金公司来讲,发展才是硬道理,追求高管稳定意义不大。行业大增长、在不侵害原雇主利益的前提下,人才流动比例增长会促进行业发展。


中小型公司人才压力大


从离职原因看,主要分为主动跳槽和被动离职,特别是今年以来公募基金业绩承受较大压力,不少中小基金公司旗下产品还一直受份额缩水困扰,或许是造成人事变更频繁的主要原因。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每年基金公司发完年终奖,就是基金经理离职的高峰期。除了主动跳槽,不排除有被动离职的可能性。如果考核周期为一年的话,基金经理的压力会很大。有基金公司告诉记者,考核周期分为一年、滚动三年、滚动五年不等,灵活的考核机制和考核周期可以让基金经理们都松一口气,不必为追求一年短期的业绩而调仓冲业绩。


尽管大多数离职的基金经理未透露去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业绩比较好的基金经理选择则更多,“伴随着基金行业的全面爆发,基金高管和基金经理也面临着更多的选择,这里面既有基金公司阶段性发展目标变化的适应性要求,同时也有对于个人谋求新的发展平台的双向选择,同时由于基金经理投资能力千差万别,会面临更多的选择。”德邦基金首席市场分析师吴煊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一般而言,这些选择主要分为三种:一是创办私募基金或者投奔私募基金;二是跳槽到其他规模更大、排名更考前的公募公司;三是跳槽去资管行业的其他类别公司,如银行理财子公司等。


从基金经理离职涉及的基金公司看,离任的基金经理多集中在中小型公募。记者梳理发现,其中,涉及基金经理离职的基金公司中有53家基金公司均为中小型基金公司,且离职基金经理数量最多的三家基金公司均为中小型基金公司,规模排名前二十的基金公司中仅10家有基金经理离职。


以嘉合基金为例,半年多时间先后有4名基金经理离职,目前在任基金经理只有7名。一方面是较大规模的人才流失,另一方面是是规模的停滞不前。官网信息显示,嘉合基金成立于2014年8月,经历了近7年的发展,目前这家基金的资产管理规模为194.72亿元,相比2018年三季度345.5亿元的“高光时刻”更是已经缩水一半。同样排名靠后的凯石基金面临着相似的窘境,梁福涛、王磊两位基金经理分别于3月11日、12日离任,此前,两位基金经理分别管理过凯石源、凯石沣两只混合基金。目前凯石源已经因为规模问题清盘了,年报数据显示,凯石沣规模仅0.42亿元。


当前国内基金公司马太效应强化,越来越呈“头部化”特征,大量中小基金公司面临教大生存压力,人才流失就是这一趋势的缩影。“对于基金公司而言,核心投研人员就是其核心竞争力,一般而言,除了必要的激励政策之外,建立合理的股权激励机制也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吴煊表示。


主动基金经理离职可能对基金产生影响,当看好的基金经理离职后,投资人应如何应对?对此,吴煊认为,投研核心人员的变动短期内会直接影响到基金产品的投资业绩,投资者需要密切留意此类人员的变更信息,需注意短期基金投资风格和操作风格等发生的变化。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86 (021) 6660 0069
总部:上海市普陀区安远路518号宝华城市晶典大厦4楼

版权所有©伯特管理咨询公司   沪ICP备12025008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1269号

微信

顶部
首页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专业积累
企业愿景
客户名录
加入我们
职业发展
员工留言
诚邀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管理咨询服务
人力资源战略
定岗定编定薪
绩效激励体系
员工能力开发
人力资本管理
组织效能诊断
选拔招聘服务
人力资本软件
培训与发展
领导力
训练营
体验式学习
大脑引擎
精品课程
资讯分享
原创文章
读书笔记
人力资本数字新闻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