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仪
伯特咨询为您呈现经典管理书籍的内容摘要,帮助高管们随时随地——拿出5分钟,读完这本书。
- 关键词1:研发团队规模与研发组织形态、职能、微小型研发团队 -
对于产品开发员工数少于50人,同时进行的产品开发项目数在1~10个的企业,可称之为小、微型企业。其研发体系最为简单,只需要设立产品开发项目即可。
企业高层领导通常对目标市场、行业技术和产品十分熟悉,高层领导也会亲自决定开发何种新产品,而且会直接参与产品开发过程,因此可以保证产品开发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不需要设立规范的产品战略决策、产品规划组织和流程,还可招聘或培养少数骨干开发员工,富有产品设计、测试、工艺等全方位工作经验,因此新产品的质量可以得到较好的保证,产品开发项目与市场、制造、采购等各部门的协调工作也会很畅通,对产品开发项目的绩效考核工作也可亲力亲为,因此也可不设立相应的组织和流程。
- 关键词2:研发团队规模与研发组织形态、职能、中型研发团队 -
对于研发员工数在50~500人,同时开工的产品开发项目数在10~50个的中型企业来说,企业研发体系应初步成形,必须有一定的组织分工和工作流程。大致来说,至少应建立产品开发部门和产品中试部门,对于中型企业,通常难以在短期内招聘和培养数十名对本企业产品的设计、测试、工艺等都很有经验的骨干开发员工,因此必须进行专业分工。
通常来说,可以建立产品开发部门和产品中试部门。产品开发部门主要负责新产品的设计工作,产品中试部门则主要负责新产品的测试和工艺设计等工作。产品中试部门通过测试工作以此来为新产品设计质量提供保障,通过工艺设计等工作来为新产品的制造能力提供保障。企业高层领导已无法直接进行研发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建立专门的研发人力资源部门,研发绩效考核也需要建立专门的制度和流程。产品中试工作和研发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专业分工简化了企业高层领导对产品研发的管理协调工作。
然而,企业高层领导仍然需要在新产品开发项目的方向性决策、选择拟开发的新产品等方面持续高度关注。企业高层领导可以定期参加相关的研发决策评审等形式保持对研发工作的有效掌控。所以,中型企业研发工作在组织架构、工作流程等方面已初成体系,形成了初步的“法治”,但是在新产品、新技术的选择等关键事项上依赖精英“人治”。
- 关键词3:产品需求搜集、产品内部需求 -
概念阶段制定的产品需求规格不仅包括产品的功能、性能等外部客户需求,还包括产品可测试性需求、产品可制造性需求、产品可服务性需求等企业内部需求。
为什么要关注内部需求呢?因为产品不仅要销售给客户使用,产品还要便于测试、便于批量生产、便于售后服务,这样才能尽可能保证企业相关部门能够以最好的质量、最低的成本向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企业也才能从新产品获得最大的收益,新产品才能达成其市场和财务目标。不仅满足外部客户需求,还要满足内部客户(可以把企业相关部门也看成是新产品和研发系统的客户)需求,这是产品开发项目与科研项目的一项主要区别。
- 关键词4:中试的意义与特点 -
中试发展的第三阶段大致从1998年持续到2003年,期间中试工作在组织上实现了中试工程师参加产品开发项目组PDT,中试工作流程实现了与产品设计工作并行化。同时,开展了与产品安装、维护、维修等与售后服务相关的技术和工艺工作,促进了产品服务质量的提高。到2003年,华为大规模的中试体系建设基本完成。作者认为,第三阶段之后,华为的中试体系已达到世界级水平,中试已成为公司研发的核心能力。
上述案例给予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
1.中试工作是新产品开发工作的组成部分,新产品没有做好测试工作,或者没有做好批量生产和销售的技术和工艺准备,新产品的开发工作就没有完成。
2.中试工作不仅仅是测试工作,也不仅仅是试生产工作。中试工作要围绕提升新产品的综合性质量水平,建立中试业务体系,全面开展与设计质量、制造质量和售后服务质量相关的技术和工艺工作。
3.中试工作要从“事后控制”模式逐步发展为“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相结合的工作模式,要真正落实“质量是设计出来的”。
- 关键词5:中试产品测试、生产测试、维护测试、维修测试的区别与侧重点 -
1.中试产品测试的目的是发现设计缺陷,测试项目最为完整、深入,相对而言测试周期更长,测试复杂度和测试成本更高。
2.生产测试是指在产品整机和部件的生产过程中进行的测试和检验工作。生产测试的目的是发现制造缺陷,而非设计缺陷。制造缺陷包括原材料、零部件质量不合格,或者加工装配过程存在的缺陷。生产测试项目不必覆盖完整的产品需求规格,而应挑选能够检测产品制造缺陷,并且测试操作较为简单、测试周期更短、测试成本更低的部分测试项目,在保证产品生产质量的前提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能。
3.维护测试是指客户使用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的定期和非定期测试工作,目的是检查产品尽早发现发生故障的零部件,以便及时处理并提高产品运行的可靠性。维护测试应尽可能不影响产品正常运行,测试操作也应尽可能简单,测试成本应尽量低一些。
4.维修测试是指对故障产品和部件的测试工作,目的是定位故障零部件,以便进行更换和维修。维修测试应尽量准确定位故障零部件,测试操作也应尽可能简单。
- 关键词6:中试组织架构、中试部门独立设置的条件 -
企业应根据本企业的产品和研发工作的具体情况设计本企业的中试组织架构。在参考样例中,设立了与开发部并列的中试部,并接受企业研发主管的统一领导,以体现中试工作是研发工作的组成部分。根据集成产品开发所要求的强矩阵式组织架构,中试部下设各个中试业务部门,这些业务部门属于职能部门,形成矩阵的竖线,而产品线及其下属的各个产品开发项目PDT,形成矩阵的横线。矩阵的竖线与横线相交,即中试各个业务部门将派出人员参加PDT。
作者建议,中小企业设立独立的、与开发部并列的中试部,而大型企业则不一定。
通常来说,中小企业的中试工作基础相对薄弱,此时设立独立中试部具有以下优点:
1.有利于迅速集中资源,促进中试能力快速成长。
2.有利于中试承担对开发的质量把关作用。
3.有利于采用统一的中试人力资源政策,提高中试工作的吸引力。
- 关键词7:预研的功能 -
如果企业存在下述现象,就说明需要加强预研和技术管理工作了:
1.开发了很多新产品,但是缺乏核心技术,缺乏竞争力,陷入了价格战的泥潭。
2.企业有大量新产品开发项目,但是各项目重复开发类似的技术和零部件,浪费研发资源,拖延开发进度,降低了产品质量。
3.企业不懂得如何实现技术开发与产品开发相分离,新产品开发过程中遇到很多技术难题,开发进度时常拖延,错失市场机会。
4.客户需求稍有变化,就需要修改产品设计,产品品种过多,增大了产品生产、售后服务成本。
小型企业通常不需要进行专门的预研工作,技术管理工作主要通过核心研发人员个人来完成,因此只要了解预研和技术管理的基本概念即可。中型企业、大型企业都需要掌握和应用预研和技术管理方法。
- 关键词8:产品平台 -
平台是产品系列各产品在设计和技术上所采用的共同要素的集合,包括共用的系统架构、子系统、零部件、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与基本技术,产品平台逻辑构成示意图换一种说法,产品平台是各产品在设计和技术上的“交集”,或者说是“最大公约数”。显然,如果产品品种越多,那么这个“交集”会越小,即产品平台——可共用的设计和技术要素越少。
因此,如果一个产品线的产品品种很多,为了通过产品平台实现更多的设计和技术共用,可以将一个产品线划分为多个产品族,为每一个产品族构建一个产品平台。
- 关键词9:研发职能部门 -
研发职能部门是矩阵式研发组织架构的竖线,或称为资源线。综合本书前述各章相关内容,研发职能部门主要包括:
1.产品设计技术部门。负责产品构件的设计工作,例如软件设计部门、电子硬件设计部门、结构设计部门等。根据产品所处专业领域可确定全部的产品设计技术部门。产品设计技术部门是人数最多的研发职能部门。关于产品设计技术部门的更多讨论,请见本书第3.2节。
2.产品中试类部门。负责进行设计成果的产品化、商品化工作,通常包括产品测试部门、工艺设计部门、物料技术认证部门、装备开发部门、产品数据管理部门、产品试制验证部门。关于中试部门的更多讨论,请见本书第4.9节。
3.预研部门。开展中、长期产品和技术预研工作。关于预研部门的更多讨论,请见本书第5.5节。
4.研发质量管理部/流程运作部。主要负责进行产品开发过程质量管理,以及对产品开发流程的持续优化工作,并兼顾其他类别的研发过程质量管理和流程优化工作。
关于研发质量管理工作的更多讨论,请见本书第6.7节。在各个研发职能部门,通常应设立若干管理性处室,负责相关工作的组织、推动和监控。研究技术管理处致力于推动专业领域的技术能力提升,关于技术管理处的更多讨论请见本书第5.5节。研究计划管理处主要开展对职能部门技术性项目的计划管理和监控工作。职能部门人力资源处主要负责本部门的人员招聘、培养、考核激励、任职资格工作。视研发职能部门规模大小,这些管理性处室可分设,或合并。
- 关键词10:研发人员的双重考核 -
矩阵式研发组织架构,将使每位研发人员有两个上司,一是所属职能部门的上司,二是所属产品开发项目组PDT的上司。因此,绩效考核应是双重考核,包括职能线考核和产品线考核。职能部门和PDT都要参与对研发人员的绩效考核工作。 研发员工绩效的双重考核示意图在双重考核的情况下,研发员工的最终绩效成绩由谁来确定呢?通常应由职能线上司来确定其最终绩效成绩。考虑到开发项目结束时PDT会解散,以及研发员工可能在多个PDT兼职,因此产品线不适合承担确定员工最终考核成绩的工作。
当然,为了保证产品线PDT对项目成员的管理力度,产品线考核成绩必须占有相当权重,必须对员工最终绩效成绩有足够影响力。职能线根据产品线提供的员工在PDT项目的绩效评价,综合考虑员工的职能线工作,并兼顾职能部门内部同类员工之间的综合平衡,确定员工的最终绩效成绩。开发项目组PDT提供的项目成员绩效评价基于项目的阶段输出,即被考评员工在项目决策检查点DCP和技术评审点TR提交的阶段性成果。不仅研发工程师要接受职能线和产品线的双重考核,研发各级主管也应接受类似的双重考核。研发职能部门主管应接受其职能上司和产品线相关主管的双重考核,产品线主要根据该职能部门派出到产品线的员工整体表现,以及该职能部门对产品线的支持和配合情况提供绩效评价。
产品经理、PDT经理、产品系统工程师PSE等专职的产品线角色由产品线管理部门做出最终绩效评价,但也应接受研发职能部门高层主管的绩效评价,以推动产品线配合推行职能线的工作流程、标准、规范,以及其他方面的工作协调与配合。
- 关键词11:研发人员的薪酬制度 -
研发人员薪酬政策应兼顾短期绩效和长期发展潜力。研发人员薪酬可由固定薪酬和浮动薪酬两个部分组成,固定薪酬包括工资、福利、津贴等,浮动薪酬包括奖金、提成、分红等。研发人员薪酬构成示意图固定薪酬与岗位责任和个人能力挂钩。为了更好地鼓励新员工、年轻员工的积极性,同时适当体现老员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建议个人资历本身不直接影响收入,而是通过职位、职称、股权等间接影响收入。
浮动薪酬则与绩效挂钩,但不建议按绩效调整每月的浮动金额,以避免短期行为,例如应避免为了项目进度而忽视质量风险。绩效可与季度奖金、年终奖金挂钩。对于已过试用期的研发员工,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为绩效改善,因此,绩效也应与固定薪酬的调整挂钩,绩效也将对固定薪酬产生间接影响。
相对而言,研发基层员工的固定薪酬比例可以大一些,例如70%~90%,以利于招聘新员工,并稳定基层员工队伍。研发高层的浮动薪酬比例可以大一些,因研发风险主要由管理层承担。在研发系统,季度奖/年终奖与项目奖/效益提成都有企业采用,但有不同的激励效果。季度奖/年终奖有更好的中长期激励效果,并可配合贯彻公司文化和管理制度,有利于企业中长期发展。
当然,季度奖/年终需要与绩效考评结果配套,因此增加了主管的绩效考评工作量和难度。总的来说,季度奖/年终奖对于产品研发工作较为合适,有利于积累技术潜力,并鼓励团队合作。项目奖/效益提成的短期激励作用十分明显,并有利于加大项目经理的管理权威。但是,项目奖/效益提成容易诱发短期行为,诱发攀比现象,影响团队合作,影响跨部门配合。另外,若项目周期长,则激励效果滞后。在面向客户的工程型开发项目中,对技术积累的要求较低,项目奖/效益提成是可以采用的。
- 关键词12:研发人员培养策略、研发组织分化、研发组织专业分工 -
那么,当企业研发规模增长之后,能否降低对大多数研发人员个人能力和工作经验的要求,以便于快速、大批量培养呢?成功企业的经验证明,这是可能的,通过研发组织分化和专业分工,在降低对大多数研发人员个人能力和工作经验的要求的情况下,还可以快速提升企业研发整体实力。
所谓研发组织分化,是指在企业研发规模增长过程中,研发管理层次应逐步增加,以使各个研发管理岗位的管理跨度保持在合理范围内。例如,当研发人员数量只有20~50人时,开发部内部只需要设立若干个产品开发项目组即可,每位项目经理只需要直接管理几名到10来名项目成员,此时项目经理将对本项目的产品技术和设计、项目计划和控制、项目成员考核激励等工作完全负责。
当研发人数逐步增加之后,就需要逐步按软件、电子、结构等建立多个专业设计部门,还要适时增加专门的项目计划管理部门、总体技术管理部门等,项目经理可以获得相关部门在技术和管理上的协助,有助于降低管理难度和工作量。所谓研发专业分工,是指研发系统内部设立专业技术岗位,例如设立专门的测试、工艺设计、物料技术认证等岗位,一方面可以提高专业技术工作的水平,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设计人员的能力要求,电路设计工程师只需要专精于电路设计,结构设计工程师只需要专精于结构设计,不再需要对测试、工艺设计等有深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
所以,在企业研发规模的发展过程中,要适时进行研发组织分化和专业分工,持续进行研发体系变革,以便于快速、大批量培养研发人才,并提升整体的研发管理和专业技术水平,提高研发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当然,研发组织分化和专业分工要与企业研发规模相适应,过于粗略或过度分化都是不可取的,研发体系变革是不可以一步到位的。
相关书籍:
《平衡计分卡——化战略为行动》——平衡计分卡的本质、财务层面的战略主题、三项平衡
《重新定义管理—合弄制改变世界》——现代企业痼疾、合弄制、赋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