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貌似不是什么人力资源管理的话题,实则不然,这个问题我起初是出于自查自省挑战自己的题目,后来我把我的分析结论放到了胜任力建模的课程上,好多学员,当然也是孩子的家长课后都不跟我请教岗位建模的事情了,追着我讨论这个话题。其实,人力资源管理本身就有二重属性,一则需要掌握很多科学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二则需要理解人性,毕竟我们的管理对象不是物品,不是数据,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一家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任职,要学的东西真不少。
为什么我们会对游戏上瘾呢?不要说孩子,我相信每个成年人都有这个经历,或者正在经历着,我们的控制力哪里去了?我们明明知道该休息了,可就是停不下来,我们自己都做不到的,如何要求我们的孩子?
《象与骑象人》中,作者写道:我们可能无法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们的内心并没有一个能够决定自己行为的“最高决策人”。相反,真正的自我由多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主意。甚至,有时候各个部分间的意见还彼此冲突。作者后来就打了一个精妙的比方:它们的关系就像大象与骑象人。大多数情况下,这个骑象人只是大象的顾问。当大象和骑象人的意见相同,或者大象没有自己的欲望时,骑象人才能指挥得动大象;而当大象真的想要做什么时,骑象人根本斗不过它。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关于潜意识的定义,潜意识就像大象,而人的理性就像骑象人。
关于潜意识的研究广泛应用在产品营销方案的设计中,在这个领域,好的方案首先是互动的,因为静态产品没有机会说服客户,当下如火如荼的直播比传统的网页销售、货架陈列更有效果。其次这个营销方案是对话潜意识的,做过市场调研的人会有一个共识,很多消费者都是口是心非的,填写调研表的时候是一个逻辑,真正消费的时候是另一个选择,所以,真正厉害的产品经理相信人欲即天理,能够广泛接受别人的价值观,努力迎合客户潜意识之下的选择。
相比之下,每一款游戏都是一个时间消费品,你上瘾的原因是因为游戏的某一个属性满足了潜意识的需求。一旦潜意识登台,人们就会轻松地被说服,放弃理性的思考。
首先游戏能够重新开始,随时可以Restart重新开始,这是一个不得了的心理补偿机制,你想想看,除了科研,艺术创作等领域,很少有工作机会让我们再次重启从头开始。更不要说情感,人生若只如初见,那该有多好。所以这是游戏的第一个好处,这次玩的好,重启一下,也许可以玩的更好,这次玩的不好,重启一下即可,也许还不好,再重启就行。
第二个原因是游戏有既定的规则,大家都在一个程序里,有可预期的规则边界,别小看这一点,也很有吸引力,人类现实社会是不是也有规则呢?如果说有,规则太多太复杂,而且有诸多灰色区间,还有很多不可言喻的信息,人们无法在现实世界中寻求真正的公平和依据,这样一来,凡事尽人事听天命,总有不可抗力让人感到无力。在明确的规则框架下人们将获得最大限度的安全感。所以,在游戏的虚拟世界中,有公平的游戏规则,输就是输,赢就是赢,这样大家都心安。
现代中国的教育体系大多来自西方,从西方哲学思想的源头追溯,是理性的逻辑思维,人们乐于制定规则并在规则内行事,习惯一种基于透明信息的逻辑思维,就像做一道数学题,然而生活不是数学题,很多孩子理解不了,越是理科高材生越是对现实社会的模糊规则不适应,这是很多孩子逃避到游戏虚拟世界的一个原因。
第三点,特指某些小游戏,比如俄罗斯方块,消消乐之类的,看看好像很简单,有的还制作粗糙,但也能让你浪费几个小时吧,这个现象源于这些游戏设计的能让你在很短的时间得到结果。你一个动作下去,马上有视觉和音效的冲击,让你满足行动的感觉回报,这也是人类渴求的一大心理补偿机制。
现实世界里,很多事情都不是马上有结果的,从我们开始心心念念的等着考试成绩开始,到工作了以后等着竞标的结果,等着政府的批文,这种悬而未决的心理负担,在小游戏里全部得到发泄,所有的结果是当下反馈的,完全没有等待成本。据说游戏开发商把这个特点深入研究,为了迎合人类的“及时反馈”心理需求,包括动画声效在内的一切设计都在增大你上瘾的几率。
第四,游戏的设计有积累记录与奖励机制,在每个游戏里,你可能会有个最高分记录,可能还会到某个阶段获得额外的勋章奖励,你能看到自己的能力地图和装备库,这些东西跟你的帐号唯一绑定,就是你的。听说这也是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化而来的一种心理机制,在物资匮乏的时期,人类通过捡拾并存储食物抵御物资匮乏的日子,积攒东西也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喜欢看着自己的东西越来越多,喜欢那种拥有和占有的感觉。
我们公司有年轻的小助理每月发工资就去买一种小小的塑料玩偶,还是盲盒,就是你几十块花下去,不知道自己买的娃娃是什么样子,拆开就不能退换,一个系列的玩偶有几十个之多,为了攒全这些塑料娃娃,花费是惊人的。你不用抱怨什么消费代购,人类几千年进化,有些本性的东西跟原始人没什么区别。
最后一个原因是虚拟世界的游历成本低,但心理满足感据说差不多,那个世界没有太多的门槛,你可以去造火箭,造城市,管理监狱,甚至去制造一个外星生物。96岁的翻译家许渊冲老先生说:“生活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从这个角度说,无论是现实生活的经历还是虚拟世界的经历,最终都是记住或淡忘的日子。
我说了若干条游戏上瘾的原因,大多归结于潜意识,或者说人的感觉,感觉到底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根本没人能解答,现在最新的研究基本揭示了一个闭环逻辑,感觉是针对有机体的信号。当人们处在某个环境诱因当中时,所谓的感觉好坏,根本上取决于是否符合本性利益:即寻求快乐、避免疼痛以及节省体力。
刚开始玩游戏的时候,由于某种心理满足,多巴胺大量分泌,随着你继续下去,你的大脑和传感器会麻木,最终进入「习惯化」,或者「神经适应」的过程,对游戏给你的刺激习惯。当你意识到有正确的事情需要做,比如放下游戏去休息,为何很难做到?因为当你刚开始玩游戏的时候,行为是错的,但你感觉很对;当你要放下游戏时,你做了正确的事,可你感到不对劲。你的激励系统发生了 180 度的转变。你的每个本能,都让你以最少的痛苦和努力换取最多的快乐,这就是所谓的「快乐陷阱」。所以,如果任由本能驱使,你会一直玩下去不能罢手,还好人之为人并不是本能动物,我们的理性会帮我们完成必要的行为转变。
以上内容并不针对玩游戏,伯特的很多项目是人才发展类的项目,我们的胜任力建模或能力开发举措,需要我们深层次理解每种行为能力背后的原因,这个一个方面,此外,每一个咨询顾问的成长过程也绝对是一个修己达人的过程,我本人就是因为一度迷恋各种游戏欲罢不能才做出了上面那么多的思考和学习,我相信通过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能够帮助我们解决个人成长的问题。
真正令人焦虑的是有关教育的话题,一方面发现原来打游戏也可以是一个职业,另一方面发现打游戏紧跟着学习成绩的下降,大部分父母根本不去考虑游戏有什么职业方向,只想着怎么能让孩子少打游戏。我对此没有太多发言权,但之前听一位我很尊敬的智者说过一段话,我觉得很有道理,他说:“大凡孩子的教育,知识和技能性的东西都是鼓励激发出来的,原则和纪律性的东西一般是管教约束出来的。“借花献佛,送给忧心如焚的家长们。
(完)
本文作者:伯特咨询创始人
更多精彩文章、精品书籍推荐请搜索并关注“伯特咨询”微信公众号或知乎号
愿景、目标与任务管理这三个功能是环环相扣的,任务的澄清即“任务分解”是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最具挑战的一步,软件工具在推行的过程中,很多真实的场景触发了一些反思。
点击查看详细>>坚持面向未来的流程制度优化,尤其针对To B业务类型的企业是至关重要的发展大动脉。
点击查看详细>>了解企业在加薪这件事儿上的决策逻辑,节约薪资沟通的成本。
点击查看详细>>不同类别的管理信息化项目出发点和应对策略完全不同,对乙方的能力要求也不同,需要先把客户需求对号入座,才能给出适宜的解决方案建议。
点击查看详细>>“人盯人”的管理模式基于金字塔式的组织架构已经深入人心,但时代改变,技术交叠进阶,越来越多的管理方法正在取代这种成本最高的习惯逻辑。
点击查看详细>>企业的管理体系建设要时刻“不忘初心”,要坚持用目标结果的有效性作为流程优化的首要目标。
点击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