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从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故事说起。
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贡,是一个很有钱的商人。他周游列国时,从其他国家赎回了很多鲁国人。回到鲁国后,国家想给子贡赔偿和奖励。但子贡拒绝了,因为他认为自己不需要这笔钱,况且做善事怎么能求回报呢?鲁国人听说后纷纷称赞他重情重义,但孔子听说后,却大骂子贡不止,说子贡此举伤天害理,祸害了无数落难的鲁国同胞。孔子说:世上万事,不过义、利二字而已。子贡的所作所为,固然让他为自己赢得了更高的赞扬,但是同时也拔高了大家对「义」的要求。往后那些赎人之后去向国家要钱的人,不但可能再也得不到大家的称赞,甚至可能会被国人嘲笑,责问他们为什么不能像子贡一样为国分忧。圣人说,子贡此举是把「义」和「利」对立起来,不但不是善事,反倒是最为可恶的恶行。自子贡之后,很多人就会对落难的同胞装做看不见了。因为他们不像子贡那么有钱,而且如果他们求国家给一点点补偿的话反而被人唾骂。很多鲁国人因此而不能返回故土。
可能近期的项目在脑子里萦绕,昨天偶然重温这个故事的时候,脑子里想起三件事儿来分别跟绩效管理、胜任力建模和企业文化有关,分别聊聊。
前几年我在香港参加一个培训,白天的课程很紧凑,下课的时候已经过了晚饭时间,老师说要给大家布置作业,第二天一早交作业,根据当天的信息量,大家都有点担心作业太多,老师笑着说:“我不会给你们布置太多作业,让你们觉得肯定完不成,因为如果这样,那么大部分人可能就放弃作业了,反正完不成,不做也罢”,当时现场的同学们笑声一片,虽说是成人教育,但成人的很多心智模式跟孩子也没什么区别,对待完成作业这件事情,条件反射般的衡量标准就是完成与否,很少有理智去计算个人能力因为多做了几道作业而有所获益,没完成的心理负担远大于理智计算。
联想到这几年看到的一些绩效考核方案,绩效指标的设置也会遇到类似的理智与感性的博弈,如果绩效指标的目标值太高,当然没有团队会真正放弃,但绩效实现的过程中始终受到“作业完不成”的心理煎熬。
绩效目标值究竟应该定多少?从理论教科书上说,应该让团队成员跳起来能够的到树上的苹果,这也是我们努力实践想要企及的方向,这些年来,伯特也经历看见了不少案例,制定目标值的方法也有很多种,但如果像上面的故事所说,目标过高,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达到,那么就肯定不是一个合格的绩效目标。
再说到胜任力建模,其实岗位建模的成本和质量成正比,精细化的建模中就包括“物极必反”的逻辑,在伯特的指标库里,专门有一类“Derailer”指标,就是描述这个故事里的一种场景,很多行为看似是好的,但是如果某些极致情况下,这个指标可能会带来极其负面的影响,所以特别值得关注。很多岗位建模的时候,客户对胜任力指标库的每一个指标要求似乎都爱不释手,而且希望层级要求越高越好,这样未必科学,事实上,有些能力指标如果个人评估得分过高,反而成为人岗匹配的红灯指标,这就是Derailer指标的初衷。
比如,完美主义是很多岗位在胜任力建模时喜欢选择的指标,干部们希望在岗员工能够有精益求精的意愿,对工作质量持续改进,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Derailer指标,过于极致的完美主义者往往容易迷恋所谓的极限目标,不善于妥协,缺乏必要的灵活性,也很难接受“适合就够好”的情形。
除此之外,自信、执行力、风险意识等,在我们的指标库里有十几个类似的Derailer指标,在真正建模的项目中,客户处于成本考虑,往往都没用到这么精细化的程度,多少有点遗憾,从好处想,倒是为胜任力管理的持续升级给出了一个方向。
第三个感触关于企业文化建设,最近的几个项目实践中,我们反复强调的文化建设的原则之一是“一致性原则”,因为如果企业倡导的文化存在实践的对立面,存在利益或选择冲突,那么文化建设基本是失败的。
故事中,子贡的行为就是因为违背了一致性原则,将义的方向引到了利的对立面而遭到了孔子的责备。其实企业实践中文化建设的过程也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文化驱动行为,一旦出现利益的对立面,文化就会面临迭代,而好的企业也绝不是从一开始就诞生的,而是在行为和文化发生冲突的过程中,持续改进而形成的,文化最终会和企业组织逐利发展或生存的目标保持自洽,甚至战胜人性弱点。
举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追溯一下稻盛和夫的管理哲学,最早出现的是阿米巴经营,为了解决员工没有独立经营意识的问题,为了衡量每个阿米巴的经营业绩,又诞生了京瓷会计学(计算每个人每小时创造的部门利润,这个算法同时解决了员工工资保密的管理诉求),但接下来,在独立经营意识的推动下,各级部门开始为了内部定价标准争论不休,讨价还价,组织似乎被阿米巴拆散了,这是因为独立经营文化的驱动导致,除了内部定价问题外,又出现了大量工作外包现象,因为外包的工作减少了部门人数,按照京瓷会计学计算公式大家追逐那个更高的人效结果。在这两个问题的压力下,才诞生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敬天爱人”,这套文化和哲学包括12条经营原则和6项精进。并且,值得敬佩的是,接下来企业的所有决策与行动始终围绕这套文化纲领,最终发挥了文化管理的最大效益。
半部论语走天下,到了如此进步的文明时代,依然奏效,与大家共勉。
(完)
本文作者:伯特咨询创始人
更多精彩文章、精品书籍推荐请搜索并关注“伯特咨询”微信公众号或知乎号
愿景、目标与任务管理这三个功能是环环相扣的,任务的澄清即“任务分解”是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最具挑战的一步,软件工具在推行的过程中,很多真实的场景触发了一些反思。
点击查看详细>>坚持面向未来的流程制度优化,尤其针对To B业务类型的企业是至关重要的发展大动脉。
点击查看详细>>了解企业在加薪这件事儿上的决策逻辑,节约薪资沟通的成本。
点击查看详细>>不同类别的管理信息化项目出发点和应对策略完全不同,对乙方的能力要求也不同,需要先把客户需求对号入座,才能给出适宜的解决方案建议。
点击查看详细>>“人盯人”的管理模式基于金字塔式的组织架构已经深入人心,但时代改变,技术交叠进阶,越来越多的管理方法正在取代这种成本最高的习惯逻辑。
点击查看详细>>企业的管理体系建设要时刻“不忘初心”,要坚持用目标结果的有效性作为流程优化的首要目标。
点击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