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的要素的对绩效产出的影响有多大呢?据统计,75%的影响因素(信息、激励、资源)都跟组织相关,只有25%是员工意愿和表现;或者说,个人对组织的影响是有限的,组织越大,个人的影响力越小,因为结构影响行为:引用《第五项修炼》里的一句话:优秀的人和坏的系统作战的时候,赢的一定是系统;
在组织的诸多要素中,结构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无论是信息流、资源分配还、还是作业协同,管理协作,都离不开结构的设计,其中最重要的结构设计就是组织架构。快到年底了,又到了总结、审视和计划的时候,今年市场整体的情况不乐观,很多行业和企业受到影响,甚至冲击,“优化调整”似乎成为大部分企业的行动主旋律。我们一起聊聊组织架构调整的一些思考角度。
组织架构是业务经营重心与方向的体现,是经营管理方法与思想的表达,是组织资源统筹管理与风险平衡的结果,是组织协作关系与汇报关系的逻辑图示,是人才资源的使用策略,也是所有员工职业发展的视图。这么长的一个定义源于我们对组织架构设计与优化这类工作的理解,也是组织架构调整的兼顾要素。组织架构优化几乎跟战略滚动规划、年度计划和预算、资源盘点一样,是每年第四季度高管决策层的核心题目,并且几者互为关联:
一、战略目标:稳定
战略不是一句口号、一幅蓝图或一个商业模式对标,战略是一系列经营活动的组合竞争力。成功的战略是相似的,比如:这套经营活动组合的成本最优(成本领先战略),这套经营活动有很强的技术壁垒或创新能力(差异化战略),这套经营活动有连续延伸的产业链(品质/成本战略),这套经营活动有快速市场规模扩张的能力(网络效应),这套经营活动在持续积累无形资产(资本增值)……总之,这个世界上关于成功的定义,要么是在一两个点上做的无人能及,要么是在一根链条上做到又快又好,第一种成功适合个人或小团体,第二种成功则是大多数企业的进阶之路,因为所有的企业都是创造价值、传递价值的组织体,所有的商业模式都是落实业务战略的价值网络。
战略作为一种竞争力,是相对同业竞争对手而言的,因此绝对不是攻坚战,而是持久战,我们在努力打磨自己的这套经营活动的投入产出,竞争对手同样也没停着,所以胜出的关键在于战略方向的稳定,聚焦和积累就是战略实现最重要的关键词,因此,无论组织架构如何调整,我们总是希望尽可能服务一个稳定的战略方向,经营活动的每个活动内部、链条节点、链接方式等,每次的调整都在进一步夯实之前的努力,只要不是颠覆性的变革,这样的战略承接前提是大部分组织能够快速接受调整的方式。
二、年度计划和预算:进步
最近一次访谈中,跟一位高管聊到一个话题“为什么企业里越来越卷?”我们总结了三个原因:一是某些管理者个人性格或进取心的驱使,会在自己分管的领域精益求精,不自觉地给其他部门营造了内卷的压力;二是外部市场环境不好,同业之间不是比谁先倒下去,而是比谁最后还站着,为了站到最后,企业不得不修炼内功,狠扎马步,对自己狠一点,好过未来没生路,所以内卷是外部环境倒逼的;三是社会权利对资本增值的必然要求,经济发展的车轮被人类组成的社会经济体推动着,反过来又折磨着人类自身,让劳动异化,让人与人的关系异化,内卷就是异化的形象代词之一。其实,原因的总结没什么价值,只是脑力激荡而已,如果非要说用途,我想拿出几点解释,其作用就是让大家更好地安然接受,不做无谓地反抗罢了。
同理,年度计划和预算对进步性的要求,对持续改进的要求也跟上面的话题一样,是一个必然的大环境节奏,所有的业务都需要有进步,改进现有的问题是一种进步,主动开拓新的市场是一种进步,管理能力的组合与提效也是一种进步,单纯地就是自己比自己更好肯定也是一种进步,在年度计划中,进步性的思考是组织架构调整的重要输入,也是时下想办法让自己站到最后的必要举措。
三、资源盘点:客观
年度计划需要承前启后,并根据战略目标和市场环境情况调整步伐,这是一个内外平衡、未来与现状妥协的务实研讨过程,之所以用了平衡和妥协这样的字眼,主要源于组织资源的限制,包括一些硬性资质类条件,包括资金实力,信息化水平,人才储备情况等等。
拿我们比较熟悉的人才盘点为例,在组织架构的每个层级每个节点上,都是一个个体或团队,从人力资本模型的四大要素中更容易理解,新的举措或更高的目标是一个绩效产出结果,带来绩效结果的是团队的胜任力水平,更详细地分解为,针对既定的绩效任务与目标,团队是否有过成功经验?是否具备所需知识和技能?是否有应变、解决问题推动执行的综合能力?是否有激昂的斗志和奋斗的心态?这些都是人才盘点的内容。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才盘点结果,相当于把组织人力资源的客观情况梳理出来,组织架构的调整不可能全都是空降兵,也不可能太多的兼职,新的分工节点上如果有胜任的人才,这样的组织架构调整才能快速发挥作用,否则就变成了一纸空文。组织架构的调整往往直接带来的就是内部选拔与外部招聘,内外结合的举措顺理成章地作为人力部第一季度的重点工作。
类似人才盘点,所有资源盘点的目的也是从对内和对外两个维度,穷尽所有举措汇集资源,最大限度地支撑组织架构的调整,这个过程是一个务实客观的判断与决策,会丰富年度计划和预算内容,也可能会带来架构方案的妥协。
以上,我们谈到的是从企业诊断的视角优化组织架构的三个重要因素,除此之外,组织架构的调整还需要考虑组织发展的趋势,总结为两点:
更扁平的组织形态:抛开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演进先不谈,单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的企业组织演变,每一次组织形态变化都离不开生产力的升级,从传统手工业到工具升级、机器加工到大型设备,人类创造出来更加智能化生产工具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也在持续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协作模式,组织的形态也开始变得多元化起来,从传统的金字塔型演变为多个事业部、项目部,矩阵式、倒金字塔型、同心圆型、平台型、甚至无组织协作体。这个过程中,组织内的信息越来越透明,传递越来越高效,而信息差是组织权利距离的支撑体,权利距离跟组织的层级逐渐塌陷,带来组织的扁平化,这是组织发展的趋势之一。
更小的组织内部单元:未来,超大型组织肯定存在,那必须是某些技术、信息资产或物料资源凝聚起来的,但技术、信息资产和物料资源都是稀缺资源,因此大型组织在未来不会是普遍现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改变同时带来了人力的解放,越来越多的人从螺丝钉般的岗位上解脱出来,变成即插即用U盘式的人力资源,个人能力的多元化、个性化会给组织管理带来很大的挑战,因此将来大部分的组织是由更加专业的人才按需组合而成的小团队,组织单元会更小,管理会更人性化。
综上所述,组织架构的调整需要考虑战略意图(长远的方向)、工作计划和预算(短期的目标)、资源盘点(内外部资源最大化的边界)和组织演变的方向。组织架构的调整会直接带来组织效能的改变,表现在一些常用的衡量指标上,比如劳产率,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比,费用占比,前后台成本占比等,这些指标既是组织效能诊断的衡量标准,也是组织架构优化与否的衡量标准。
(完)
本文作者:伯特咨询创始人
更多精彩文章、精品书籍推荐请搜索并关注“伯特咨询”微信公众号或知乎号
愿景、目标与任务管理这三个功能是环环相扣的,任务的澄清即“任务分解”是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最具挑战的一步,软件工具在推行的过程中,很多真实的场景触发了一些反思。
点击查看详细>>坚持面向未来的流程制度优化,尤其针对To B业务类型的企业是至关重要的发展大动脉。
点击查看详细>>了解企业在加薪这件事儿上的决策逻辑,节约薪资沟通的成本。
点击查看详细>>不同类别的管理信息化项目出发点和应对策略完全不同,对乙方的能力要求也不同,需要先把客户需求对号入座,才能给出适宜的解决方案建议。
点击查看详细>>“人盯人”的管理模式基于金字塔式的组织架构已经深入人心,但时代改变,技术交叠进阶,越来越多的管理方法正在取代这种成本最高的习惯逻辑。
点击查看详细>>企业的管理体系建设要时刻“不忘初心”,要坚持用目标结果的有效性作为流程优化的首要目标。
点击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