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的哲人普罗泰戈拉曾经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了人类通过眼耳鼻舌身意感知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衡量与比较、计算与预测,这些脑力智慧最先源于人类的好奇心,探究与征服世界的勇气推动着这种感知进程向着更加量化的方向发展,直到牛顿力学启动的知识科学革命带来的成功喜悦,人们更是把世界万物作为可衡量、可评价、可干预、可控制的对象。当然,这股思潮一方面带来了人类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境遇的巨大改变,管理科学的蓬勃发展而饱受赞誉;同时也带来了人类文明与社会形态的诸多问题而遭到鞭笞。我们今天先暂时看好的一面,我想讲一个故事并提炼一种思维方式帮助大家解决问题。
人们都有吃辣椒的经历,辣椒有多辣?这也是一个关于衡量计算的古老题目,你知道辣椒的辣度是如何进行比较和评估的吗?在历史上,这个问题是由斯科维尔解决的,他的名字命名的斯科维尔指数就是描述辣度的标准单位。
我帮大家梳理一下,斯科维尔当年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经历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感性衡量,直接比较
他自己是一个不能吃辣的人,在他的主观体验里,绝大多数的辣椒,放进他的嘴里之后,就如同含了一个烧红的煤球,除了强烈的灼烧感以外,什么都尝不出来。对他来说,这些辣椒的辣度都是一样的。自己尝不出来谁更辣,那就找一些擅长吃辣的朋友试试看。于是,斯科维尔请来了几位爱吃辣椒的朋友,帮他给不同种类的辣椒的辣度打分。结果很遗憾,虽然几位爱吃辣椒的朋友成功地给几种辣椒打出了分数,但他们的判断却并不一致。有些人打分很高的辣椒,却被其他人打了低分。斯科维尔马上意识到,“辣”是一种非常主观的感受,不同的人吃不同的辣椒,感觉很不相同,主观感受肯定没办法用来衡量辣椒的辣度。那么,如何才能把主观感受转化成可以量化的客观指标呢?
第二步:找到主观感受的共性指标
经过几轮尝试之后,斯科维尔发现,虽然人们对辣度的评价很不一样,但是对于一种食物到底有没有辣味,大家的回答却是比较一致的。近现代科学家经过测试确定,百万分之十六浓度的辣椒素,就是普通人能够感受到辣味的底线。换言之,低于这个浓度,人们就品尝不出辣味。这就是不同主观感受的共性指标。
第三步:将评估对象转化为可比的共性指标,在转换的过程中找到可比要素作为衡量标准
当年,斯科维尔就把相同重量的辣椒捣碎,然后用水稀释它们。当大部分人都品尝不出稀释溶液的辣味时,稀释的倍数就是辣椒的辣度。斯科维尔进一步增加了回答问题的人数,让这个有没有辣味的主观判断,通过统计学的方法,变得更加客观。现在,我们已经不需要用品尝的方法来判断稀释后的辣椒水溶液有没有辣味了。科学家可以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精确地测量出溶液中辣椒素的浓度。最常见的甜椒,它的辣度是100左右。青椒的辣度大约是6000,四川朝天椒的辣度可以达到5万左右。另外两种贵州的知名辣椒——小米椒和牛角椒,它们的辣度能达到20万,而公认的中国最辣的辣椒——海南黄灯笼,辣度可以达到50万。50万的辣度,就相当于把1克黄灯笼中的辣椒素,溶解在半吨水里,我们还能尝出水里的辣味。
故事讲完了,让我们回顾一下这个评估过程带来的思维方式启发。
首先,纯粹的主观评价依赖感性条件,会因为评估主体的个别差异带来不可靠的结果;在企业管理体系中,离不开各种评估体系,其中,定性评估指标大多依赖个人的感性认识,比如对员工综合能力的评估,对研发项目的价值评估,对管理举措的战略影响力评估等等,这些评估命题都有难以简单量化评估标准的特点,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视角和利益关联,因此需要科学界定标准或优化评估内容。
其次,如何寻找替代模糊感性评价对象的共性指标呢?
主观评价转为客观因素的比较,这是理性代表的科学精神,也是众多管理方法论的核心原理,从简单到复杂,这种逻辑的转换用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客观性。这个逻辑转换过程又可以分为三个思路:
● 思路一:简单归因:这个思路是向前延伸的,用未来的“果”代替今天的“因”;比如我们将量化绩效结果简单地作为员工能力评估的结果,或直接作为战略举措有效性的结果;因为员工的能力和战略举措都是最终绩效数据的原因,这种方法比较高效,但因为因果关系的复杂性,所以准确度一般;
● 思路二:要素拆解:这个思路是把不好评估的对象拆解成若干具有紧密影响关系的可衡量要素;比如胜任力建模,我们将员工能力中的可评估要素拆解成背景条件、知识技能、行为能力和内驱力四个部分,分别进行评估,再加权求和作为员工综合能力的评估结果。还比如平衡计分卡,我们将战略影响力拆解为财务、运营、客户、员工四个相对容易衡量的要素分别评估。这种思路在管理方法论中最为常见。
● 思路三:范畴转换:这个思路是把评估对象转换为另一个维度的可衡量标准,今天讲的辣椒辣度的故事就是这个道理,辣椒的辣度很难评估,转换为将辣度感知稀释为零所需要的水容量,就变得容易度量起来。这个方法在经济学中很普遍,商品的价值就是通过市场消费的货币进行衡量的,企业的价值就是通过资本估值的方法进行衡量的,资源的价值是通过稀缺性进行衡量的。
最后,评估思路一旦确定,就会有更加精细化的工具和方法,最终取代人的评价从而获得更加准确的客观评估结果。类似于辣椒的辣度,从开始人来品尝辣度,发展到使用液相色谱仪测量辣椒素的浓度。我们审视目前的管理工具,也会看到这个趋势,比如要素拆解法,这就是目前人工智能的基本逻辑,寻找相关要素,建立因果关系,度量相关性,拟合算法,实战闭环修正,当机器开始重复这个迭代过程的时候,会比人类更加高效地找到精确的评估标准。
总结一下,学科有别,但逻辑思维方式相通,棘手的问题或可通过简单归因、要素分解和范畴转换等方式找到破解之道,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
(完)
本文作者:伯特咨询创始人
更多精彩文章、精品书籍推荐请搜索并关注“伯特咨询”微信公众号或知乎号
愿景、目标与任务管理这三个功能是环环相扣的,任务的澄清即“任务分解”是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最具挑战的一步,软件工具在推行的过程中,很多真实的场景触发了一些反思。
点击查看详细>>坚持面向未来的流程制度优化,尤其针对To B业务类型的企业是至关重要的发展大动脉。
点击查看详细>>了解企业在加薪这件事儿上的决策逻辑,节约薪资沟通的成本。
点击查看详细>>不同类别的管理信息化项目出发点和应对策略完全不同,对乙方的能力要求也不同,需要先把客户需求对号入座,才能给出适宜的解决方案建议。
点击查看详细>>“人盯人”的管理模式基于金字塔式的组织架构已经深入人心,但时代改变,技术交叠进阶,越来越多的管理方法正在取代这种成本最高的习惯逻辑。
点击查看详细>>企业的管理体系建设要时刻“不忘初心”,要坚持用目标结果的有效性作为流程优化的首要目标。
点击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