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听过一句话,叫做“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提起这句话,是因为前两天跟朋友碰面,偶然聊到一个我们都熟识的人,话题总有始终,我记得最后一句话就是这句。
生活中能看到很多这样的情景,四肢健全的乞丐;对渣男欲罢不能的怨女;一边暴饮暴食一边吃减肥药的胖子;讳疾忌医的重症;梦想一夜暴富的受骗人……
职场里也有这样的见闻,员工违规操作而导致的工伤;不思进取的员工被企业淘汰;不停地抱怨别人和环境阻碍了自己的成就;拉了一堆亲朋故友共事,最后事情干不好关系也搞僵了……
聊聊我对这类事情的几个观点
1、不要让自己成为别人施舍怜悯的对象。人都会经历坎坷遭遇波折,甚至会落入不幸的境地,这是我们无法选择的,一如我们无法改变天气,无法改变出身,无法改变宿命,但并不是所有陷入不幸境地的人都会被贴上“可怜”的标签,只有那些自怨自艾的人,自己觉得自己可怜的人才会真正成为渴望被怜悯、努力获取他人怜悯、甚至通过他人的怜悯而获益的人,这种心态与随之而来的乞求姿势正是可恨之一处。
2、那些看似该做而没做的事情和不应该做而做了的行为,没有旁观者想象的那么容易。人们已经习惯了用因果律来理解和评价事物,但这个世界不是简单的因果链条,而是互为因果的复杂系统,原因本身是结果,结果也可能是原因。
任何一个因素,在系统中都可能和其他因素产生互动关系。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很多的「果」并没有简单直接的「因」,我们去做归因主要还是为了烘托美德的重要性,谨慎、勤奋、节制、中庸、这些温良恭俭让总会让人变的更好一些,但放在绝大多数人那里都是极难做到的,倒不应该是因为可怜人做不到而显得格外可恨。
3、世人都有救世主情节,总是希望在施予救助或施舍怜悯之后获得心理的某种回报,这种回报不是简单的感谢,而是施舍对象的境遇改变,如果自己通过某些方式,大部分是劝告或资助,给予了对方自己认为的帮助,一旦发现对方没有发生预期中改变,那么这份怒其不争的恨意便油然而生,某种程度上,这种情感有一半是源于自己的心理回报没有得到满足。
4、以前听过一个美国老刑警总结的一句话,他说这个世界上的罪犯有三种,Mad,Sad,Bad,所以这句话反过来说有些场景下是可以的,一个可恨的人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概率是个可怜的、被逼无奈的人。
即使面对犯罪这类十足可恨的行为,人们也或许会有怜悯之心。可见人类情感判断大多发乎真心,本来也就不是什么标准化和单纯的东西,五味杂陈用来形容应该是合适的,很多感知相伴而生,交替重叠,类似可怜可恨、爱恨交加、悲喜交集,痛并快乐,这类现象是普遍的人生写照吧。所以我现在越来越喜欢这种看似矛盾却更加丰满的复合型标签,例如最近常常出现在脑海中的:谨慎且热烈的情感,慈悲且勇猛的佛教,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5、可怜也好,可恨也罢,除了对象可能一致之外,还有很重要的共同点,那就是改变,我在很多演讲分享中提过这样几个观点,在此复述总结一下:
首先,人喜欢改变,人的基因是有进化趋势的;但是不喜欢被改变;
其次,人的一生最大的问题不是找不到正确的方法,而是很难在实践中持久地背离自己的本性,胖子减肥,烟鬼戒烟,开始很容易,让你感到明天就成长了,就改变了,但时间这个魔鬼迟早要扑上来的。
所以,逆着自己的天性向某个方向前进,这个过程叫做修行。佛经里说,“修”意为改变调整,“行”意为实践,在我看来,通过修行,持续的、点点滴滴地改变自己,不断进步的人是值得尊敬的。
顺着人性做事,逆着人性成长,希望大家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努力,去到你想达到的生命高度。
(完)
本文作者:伯特咨询创始人
更多精彩文章、精品书籍推荐请搜索并关注“伯特咨询”微信公众号或知乎号
愿景、目标与任务管理这三个功能是环环相扣的,任务的澄清即“任务分解”是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最具挑战的一步,软件工具在推行的过程中,很多真实的场景触发了一些反思。
点击查看详细>>坚持面向未来的流程制度优化,尤其针对To B业务类型的企业是至关重要的发展大动脉。
点击查看详细>>了解企业在加薪这件事儿上的决策逻辑,节约薪资沟通的成本。
点击查看详细>>不同类别的管理信息化项目出发点和应对策略完全不同,对乙方的能力要求也不同,需要先把客户需求对号入座,才能给出适宜的解决方案建议。
点击查看详细>>“人盯人”的管理模式基于金字塔式的组织架构已经深入人心,但时代改变,技术交叠进阶,越来越多的管理方法正在取代这种成本最高的习惯逻辑。
点击查看详细>>企业的管理体系建设要时刻“不忘初心”,要坚持用目标结果的有效性作为流程优化的首要目标。
点击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