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不是考出来的,而是用心干出来的,是精细化管理出来的。”这是近几年关于绩效管理体系各种方法论轮番上阵无果之后,久经沙场的老司机们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伯特做了二十多年的绩效激励项目,也算在老司机队伍里,我们今天聊聊绩效激励的几个实用技巧。分三种管理场景——
● 目标很清楚但过于挑战;
● 目标只是个大致方向,难以明确量化指标;
● 目标和过程打法都很明确,如何通过绩效激励保证目标实现。
针对不同的业务场景和管理命题,需要分析一下目标与实现过程的特点,采取三种差异化的绩效激励策略:
如果目标清晰但特别有挑战,那么重心是目标实现的过程管理。
过往强调的“结果导向”“目标导向”只是简单粗暴地将几个量化结果目标放到考核体系里,这种做法表面上是科学的,因为一切拿结果说话,的确是企业管理的不变宗旨,但在日益复杂的经营压力下,目标往往越来越挑战,当目标超出执行者的心理预期,或者说,当认领目标的团队没有信心完成目标的时候,这种纯粹分解量化目标的考核方式就会完全瘫痪,并会带来士气低落,“躺平”等负面效应。
当然,我们可以通过适当降低目标来挽救这个局面,但这是下下策,更积极的应对是上下一心,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共同努力。这个过程包括三个要素——
● 自上而下的策略和打法:管理者凭借更丰富的信息,成功经验的积累给出胜算较大的行动计划,往往是一个体系化的、连续剧式的工作举措,也就是通常理解的目标分解为子目标,通过分工协作打通实现目标的路径;
● 自下而上的举措尝试:各级员工根据基层的真实情况,在实践层面做出各种尝试,员工的想方设法有时会成为管理者行动计划的必要补充,甚至可能取代原有计划,成为绩效的突破口。华为提出的“让听的见炮火的团队指挥战役”,也是这个道理,在清晰的目标之下,实现目标的方式可以授权;
● 可视化协同:促进信息的及时传递,高效配给资源或协调相关部门的力量,这是过程管理最重要也容易被忽视的环节,也是信息化工具最有价值的应用场景。
这三个要素中,第二个和第三个内容会格外重要,因为对于那些颇具挑战、让管理者不够自信的目标值,往往源于管理者个人经验的限制或市场的信息差,这时候,特别需要内外部资源的充分挖掘。对内调动员工队伍和执行团队的脑力,发现创新、多元化的举措,对外能协调使用一切可能的资源。
因此,这种情况下,绩效激励的重心将放在更多的举措上,OKR就是基于这样的管理命题而得到关注的,伯特HCM解决方案的战略绩效功能就是充分集成了MBO和OKR的理念,专门针对这个场景设计了包括从目标分解、任务分解、项目组合、想方设法、目标地图、目标日历、报告与会议协同等一系列的功能,全面覆盖了绩效过程的有效管理。
有时,命题是方向性的,举措需要一个摸索的过程,行动计划也不太明朗,这时候绩效目标的设定就很困难。比如那种尝试性的创新举措,绩效管理的重心就应该暂时放弃目标值的考核,而应该放在工作过程中的绩效激励。
对于很多创新举措,大部分管理者的口头禅是“先干了再说”,是的,并非所有的绩效实现都是按部就班地走着PDCA循环,很多时候,不做是永远不知道结果的,DCAP是更加敏捷的行动方式。类似前几年看到硅谷的创业团队中流行着一个字眼叫“Die Fast”,意思是创新项目不需要严谨的市调和可研,把原来用于市场分析的成本直接投入到具体项目执行中,快速打样,快速试错,如果不成功,快速掉转方向。
道理简单,但执行落地并不容易,越是上了点规模的企业越是困难,因为路径依赖,惯性使然,企业已经习惯了PDCA,习惯了看目标,看计划表,突然在看不清楚目标的情况下要行动,都不知道该迈哪条腿了。
同时,各个职能部门都可能跳出来捍卫各自的管理规则,超预算怎么办?工作计划里没有怎么办?做失败了风险和责任谁来背?额外的工作量到底谁承接?报告了上级还没得到反馈怎么办?等等。好在,大部分企业用“创新预算”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预留一部分资金支持额外的工作,并且淡化考核,鼓励创新。
然而,问题还没解决彻底,如果看不清目标,没了工作计划表,员工队伍也会不适应,那么如何避免观望态度?如何把执行团队的力量整合调动到最佳状态?这是创新举措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过程中的绩效激励就会重要且有效,把所有的考核、奖金都跟过程的小进步关联起来,把奖金包切细划小,对团队的各种努力和点滴成绩给予反馈激励,这样能够把执行过程管起来,如果方向正确的话,目标成果就会水到渠成了。
之前互联网公司的很多创新项目,都是类似的绩效理念,如果一上来就把传统业务的绩效指标压上去,那么大概率是失败告终。因此,对于这类型的业务,需要放弃对考核指标和目标值的执念,关注过程和激励,而目标是要耐心点“共同看见”的。
这种情况是传统绩效激励体系最擅长应对的局面,也是最容易发挥管理效益的场景,管理团队对于考核指标和目标值非常清晰,过往的管理经验也能够大概率满足打法和策略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绩效管理的重心一定要放在员工队伍的能力和意愿上。
我自己的项目经历里有很多这样的案例,我们分两部分来看——
首先是员工意愿,如果干好干坏没区别,干多干少一个样,那么即使目标和计划都很明确,团队也倾向于平均主义,做到“差不多”,这是意愿问题,所以绩效激励要关注考核周期设计与拉开激励差距,让员工的努力看到明显的回报差异,切实鼓励能者多劳。
其次是员工能力,这个问题通常是最后被发现的,因为只有当目标、工作计划、考核指标、奖惩激励机制都没问题的时候,员工能力短板才会真正暴露出来。换言之,员工意愿的背后有可能是能力短板问题。很多企业频繁调整管理机制达不到改进效果的时候,不妨试试员工胜任力评估或能力培训。
总结一下,绩效激励机制在向着更加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同一个团队,面对的绩效目标不同,管理机制也应该不同,一刀切的绩效管理体系已经无法满足业务敏捷发展的要求。绩效管理体系已经逐渐从“面向对象”改为“面向管理目标”或“面向业务场景”,绩效管理工具也需要配套升级,更加灵活地满足精细化管理的需要。
(完)
本文作者:伯特咨询创始人
更多精彩文章、精品书籍推荐请搜索并关注“伯特咨询”微信公众号或知乎号
愿景、目标与任务管理这三个功能是环环相扣的,任务的澄清即“任务分解”是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最具挑战的一步,软件工具在推行的过程中,很多真实的场景触发了一些反思。
点击查看详细>>坚持面向未来的流程制度优化,尤其针对To B业务类型的企业是至关重要的发展大动脉。
点击查看详细>>了解企业在加薪这件事儿上的决策逻辑,节约薪资沟通的成本。
点击查看详细>>不同类别的管理信息化项目出发点和应对策略完全不同,对乙方的能力要求也不同,需要先把客户需求对号入座,才能给出适宜的解决方案建议。
点击查看详细>>“人盯人”的管理模式基于金字塔式的组织架构已经深入人心,但时代改变,技术交叠进阶,越来越多的管理方法正在取代这种成本最高的习惯逻辑。
点击查看详细>>企业的管理体系建设要时刻“不忘初心”,要坚持用目标结果的有效性作为流程优化的首要目标。
点击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