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特人力资本管理专家 人力资本管理软件-HCM
网站导航

首页 > 资讯分享 > 原创文章 > 目标、过程与激励——三种业务场景的实用方案 | 伯特咨询

目标、过程与激励——三种业务场景的实用方案 | 伯特咨询

来源:伯特管理咨询公司    发布时间:2023-07-21    浏览次数:



“业绩不是考出来的,而是用心干出来的,是精细化管理出来的。”这是近几年关于绩效管理体系各种方法论轮番上阵无果之后,久经沙场的老司机们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伯特做了二十多年的绩效激励项目,也算在老司机队伍里,我们今天聊聊绩效激励的几个实用技巧。分三种管理场景——


● 目标很清楚但过于挑战;


● 目标只是个大致方向,难以明确量化指标;


● 目标和过程打法都很明确,如何通过绩效激励保证目标实现。


针对不同的业务场景和管理命题,需要分析一下目标与实现过程的特点,采取三种差异化的绩效激励策略:


 


如果目标清晰但特别有挑战,那么重心是目标实现的过程管理。


过往强调的“结果导向”“目标导向”只是简单粗暴地将几个量化结果目标放到考核体系里,这种做法表面上是科学的,因为一切拿结果说话,的确是企业管理的不变宗旨,但在日益复杂的经营压力下,目标往往越来越挑战,当目标超出执行者的心理预期,或者说,当认领目标的团队没有信心完成目标的时候,这种纯粹分解量化目标的考核方式就会完全瘫痪,并会带来士气低落,“躺平”等负面效应。


当然,我们可以通过适当降低目标来挽救这个局面,但这是下下策,更积极的应对是上下一心,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共同努力。这个过程包括三个要素——


● 自上而下的策略和打法:管理者凭借更丰富的信息,成功经验的积累给出胜算较大的行动计划,往往是一个体系化的、连续剧式的工作举措,也就是通常理解的目标分解为子目标,通过分工协作打通实现目标的路径;


● 自下而上的举措尝试:各级员工根据基层的真实情况,在实践层面做出各种尝试,员工的想方设法有时会成为管理者行动计划的必要补充,甚至可能取代原有计划,成为绩效的突破口。华为提出的“让听的见炮火的团队指挥战役”,也是这个道理,在清晰的目标之下,实现目标的方式可以授权;


 可视化协同:促进信息的及时传递,高效配给资源或协调相关部门的力量,这是过程管理最重要也容易被忽视的环节,也是信息化工具最有价值的应用场景。


这三个要素中,第二个和第三个内容会格外重要,因为对于那些颇具挑战、让管理者不够自信的目标值,往往源于管理者个人经验的限制或市场的信息差,这时候,特别需要内外部资源的充分挖掘。对内调动员工队伍和执行团队的脑力,发现创新、多元化的举措,对外能协调使用一切可能的资源。


因此,这种情况下,绩效激励的重心将放在更多的举措上,OKR就是基于这样的管理命题而得到关注的,伯特HCM解决方案的战略绩效功能就是充分集成了MBO和OKR的理念,专门针对这个场景设计了包括从目标分解、任务分解、项目组合、想方设法、目标地图、目标日历、报告与会议协同等一系列的功能,全面覆盖了绩效过程的有效管理。


 


有时,命题是方向性的,举措需要一个摸索的过程,行动计划也不太明朗,这时候绩效目标的设定就很困难。比如那种尝试性的创新举措,绩效管理的重心就应该暂时放弃目标值的考核,而应该放在工作过程中的绩效激励。


对于很多创新举措,大部分管理者的口头禅是“先干了再说”,是的,并非所有的绩效实现都是按部就班地走着PDCA循环,很多时候,不做是永远不知道结果的,DCAP是更加敏捷的行动方式。类似前几年看到硅谷的创业团队中流行着一个字眼叫“Die Fast”,意思是创新项目不需要严谨的市调和可研,把原来用于市场分析的成本直接投入到具体项目执行中,快速打样,快速试错,如果不成功,快速掉转方向。


道理简单,但执行落地并不容易,越是上了点规模的企业越是困难,因为路径依赖,惯性使然,企业已经习惯了PDCA,习惯了看目标,看计划表,突然在看不清楚目标的情况下要行动,都不知道该迈哪条腿了。


同时,各个职能部门都可能跳出来捍卫各自的管理规则,超预算怎么办?工作计划里没有怎么办?做失败了风险和责任谁来背?额外的工作量到底谁承接?报告了上级还没得到反馈怎么办?等等。好在,大部分企业用“创新预算”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预留一部分资金支持额外的工作,并且淡化考核,鼓励创新。


然而,问题还没解决彻底,如果看不清目标,没了工作计划表,员工队伍也会不适应,那么如何避免观望态度?如何把执行团队的力量整合调动到最佳状态?这是创新举措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过程中的绩效激励就会重要且有效,把所有的考核、奖金都跟过程的小进步关联起来,把奖金包切细划小,对团队的各种努力和点滴成绩给予反馈激励,这样能够把执行过程管起来,如果方向正确的话,目标成果就会水到渠成了。


之前互联网公司的很多创新项目,都是类似的绩效理念,如果一上来就把传统业务的绩效指标压上去,那么大概率是失败告终。因此,对于这类型的业务,需要放弃对考核指标和目标值的执念,关注过程和激励,而目标是要耐心点“共同看见”的。


 


这种情况是传统绩效激励体系最擅长应对的局面,也是最容易发挥管理效益的场景,管理团队对于考核指标和目标值非常清晰,过往的管理经验也能够大概率满足打法和策略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绩效管理的重心一定要放在员工队伍的能力和意愿上。


我自己的项目经历里有很多这样的案例,我们分两部分来看——


首先是员工意愿,如果干好干坏没区别,干多干少一个样,那么即使目标和计划都很明确,团队也倾向于平均主义,做到“差不多”,这是意愿问题,所以绩效激励要关注考核周期设计与拉开激励差距,让员工的努力看到明显的回报差异,切实鼓励能者多劳。


其次是员工能力,这个问题通常是最后被发现的,因为只有当目标、工作计划、考核指标、奖惩激励机制都没问题的时候,员工能力短板才会真正暴露出来。换言之,员工意愿的背后有可能是能力短板问题。很多企业频繁调整管理机制达不到改进效果的时候,不妨试试员工胜任力评估或能力培训。


总结一下,绩效激励机制在向着更加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同一个团队,面对的绩效目标不同,管理机制也应该不同,一刀切的绩效管理体系已经无法满足业务敏捷发展的要求。绩效管理体系已经逐渐从“面向对象”改为“面向管理目标”或“面向业务场景”,绩效管理工具也需要配套升级,更加灵活地满足精细化管理的需要。






(完) 


本文作者:伯特咨询创始人



更多精彩文章、精品书籍推荐请搜索并关注“伯特咨询”微信公众号或知乎号


+86 (021) 6660 0069
总部:上海市普陀区安远路518号宝华城市晶典大厦4楼

版权所有©伯特管理咨询公司   沪ICP备12025008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1269号

微信

顶部
首页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专业积累
企业愿景
客户名录
加入我们
职业发展
员工留言
诚邀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管理咨询服务
人力资源战略
定岗定编定薪
绩效激励体系
员工能力开发
人力资本管理
组织效能诊断
选拔招聘服务
人力资本软件
培训与发展
领导力
训练营
体验式学习
大脑引擎
精品课程
资讯分享
原创文章
读书笔记
人力资本数字新闻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