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三个称谓,是以企业组织里三类人的特征而命名的形象名称。
企业组织和社会组织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我认为是使命不同,社会组织的使命从小了说是民生安定,往大了说是精神的富足与幸福安康,还可以再抽象一点,成就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但企业组织完全不同,它们的使命是创造价值或传递价值。企业组织是这个社会中的发动机和经济生活的命脉,理想再美也不能拿来当饭吃,哲学再高也不能拿来烤面包,所以每家企业组织相比较任何社会组织,都显得更加功利一些,对价值链条上的弱势群体更少包容。
不同体制的企业,国企、民企、外企是有区别的,可能是承担社会责任的大小,可能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与行为方式,可能是底层价值观的差异,这些差异带来的员工治理方式各种不同,但源于使命的趋同,对于问题员工的态度和方向是基本一致的,差异只是力度不同罢了。
我们所说的企业中的弱势群体或问题员工大概分为三类:白兔、巨婴和钱本位。
白兔又分为老白兔、大白兔和小白兔,各自的长成因素不太一样,先说说白兔的共性特征,他们按部就班,既不是改革的阻力,也绝不是助力,看似人畜无害,随和亲切,但却没有主见、怯懦退缩,不肯担当。
小白兔大多因为资历和能力不够,担心犯错;大白兔是因为习惯使然,发现这样的工作最轻松,天塌下来有个子高的顶着,不逞强也不会犯错,妥妥的当个无责任无压力的打工人;老白兔自然是资历深厚,对企业历史无所不知,没了青涩的无知无畏,也没了进取精神,带着世故的老练油滑,多少还能倚老卖老一阵子,能蘑菇到退休最好。
最早发现并不再容忍白兔们的是互联网企业,在巨大的工作量和资本扩张压力下,这些白兔们逐渐被淘汰出局,但现在大部分行业还有很多的白兔。他们的存在极大地制约着企业的工作效率和业绩增长,更重要的是带来一种粘滞、疲软的企业文化。跟白兔们打交道,总有一种拳头打在棉花套上的感觉,你也不知道对方到底会不会有所触动,反正你这边是没啥清晰反馈和有效结果的。
再说说另外两个称谓,有一次企业文化的讨论会上,有个年轻干部说,员工之所以士气低落主要是因为公司福利缩减了,我心里一惊,如果这个答案是真实的,那么有两个很重要的症结,一个是巨婴现象,一个是钱本位现象。
先说巨婴现象,现在很多企业的员工,甚至干部都有这个病症,加薪了福利好了,或者组织了一个团建活动,大家就开心一段时间,就好像给小孩子一把糖果换来的笑脸和接下来几天的服从听话。
我记得乔布斯带领苹果公司的时候曾经有过这样的观点,他希望苹果公司凝聚的是一群能够自我激励的人才,是的,真正优秀的团队是自驱力导向的,是能够为自己设定与企业共赢目标的,而不是企业当爹当妈,照顾着一群巨婴,这样的组织管理成本太高,发展的步伐也很难敏捷起来。
巨婴这个字眼特别贴切,因为人类的幼崽阶段没有独立的生存能力,因此他全部的注意力是迎合父母,满足自己生存发展,或者说基本生理需要和比较低层次的感知需要。对于巨婴来说,三个典型的逻辑:
1、想要的得到了就会开心起来,至于如何获得自己想要的,除了索求之外,似乎想不到其他的方式;他们天然认为自己想要的就应该被给予,且完全不应该被剥夺。
2、所有的目的都是外在的,是为了别人的要求,为了别人的看法,为了某个物质享乐,因为独立意识不成熟,他们还不能真正理解什么叫“为了自己”。
3、他们经常纠结,不停地向他人请教,难以做出独立的决策,因为想要的东西很多,不想失去的东西更多,就像小孩子总是手上拿着很多个玩具还在不停地想捡起地上的新玩具。
如果管理者们面对的是巨婴们,那么你需要不停地解释给他们听,企业的收入成本关系,需要让他们明白唇亡齿寒的因果关系,需要让他们看到除了自己关心的一亩三分地之外的价值逻辑;此外,还需要不停地提醒他们要反思并精进自己的工作,对于成年人来说,反省是一个人进步的最大动力和最有效途径,但对于巨婴来说,反复的说教是一定必要且非常累人的过程。
另一个症结是“一切朝钱看”的毒瘤,我一直有一个可能不妥的观点:资本虽诞生在欧洲,也在新教伦理的助力下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新教的教义诞生才几百年,哪里比得上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力量,中国人勤奋与质朴的底蕴真的跟资本结合起来,那才是资本的沃土,人们对于财富和金钱的追逐远远超过了资本发源地的欧洲。我也经常用这个观点解释中国改革开发后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应用在中国的飞速普及、以及各种行业内卷等现象的可能原因。
当代职场上的国人,很多都深受资本的毒害,形成了类似上述的懒症思维,很多的话题、问题都会直接归因到钱,员工和企业是典型的劳资对立关系,两边都在扒拉算盘,都在算账,谈感情谈忠诚度都不如谈钱来的实在,企业面临的市场压力大我能理解,但裁剪了我的福利我就不能接受。
假设事实果真如此,那么“钱是万能的”这个伪命题就会成立,钱可以买到情绪,买到奋斗精神,买到忠诚,买到快乐,买到爱情,这不正是准备用资本摧毁人性吗?
马克思说过,资本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毛孔都流淌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随着各种反资本主义的思想崛起,西方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民众开始抵抗资本势力的发展,我国目前在这点上还需要更大的努力。
近期听闻各大高校都在强化马克思哲学的专业教育,加之国家倡导的传统文化复苏,我深以为是,舆论环境和国统教育体系里需要更多的引导,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终将伴随着唐诗宋词的吟诵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中,这个世界,在享受着资本带来的生活质量提升成果的同时,还将在文化精神领域找到平衡点,这源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完整定义与无可替代的生命情感实践。
因此,我一直不太喜欢某互联网公司提的企业文化“To Be Rich or Not To Be”,那种打造百万富翁的文化不过是昙花一现,没有生命力的文化根本不值得学习。企业文化建设还是需要从人之为人最底层的生命情感出发,用美德当底座,唤醒每个人对自我生命价值的反思,对家庭承诺的担当,对家族精神的传承,对朋友和团队的信任,对集体的自豪感,对事业的追求,对自我价值的认定,这些归属情结会让人生更加温暖美好。
白兔、巨婴和钱本位,归根结底,还是中国文化的老问题,我们还在持续呼吁并孵化精神的独立,人格的独立,思想的独立,这些都是社会文化的活力之源,是经济生活的创造力之源,也是企业组织的发展动力,近些年很多企业都成立了组织发展部,人才发展部,真正落实有效的还不多,我看还是需要时间从思想和行为上多下功夫。
以此文提醒企业家们关注团队质量,通过文化诊断、效能值评估或人才盘点及时发现问题,清理过量的白兔,鞭策巨婴的成长,抵制钱本位的劳资对立关系。
(完)
本文作者:伯特咨询创始人
更多精彩文章、精品书籍推荐请搜索并关注“伯特咨询”微信公众号或知乎号
愿景、目标与任务管理这三个功能是环环相扣的,任务的澄清即“任务分解”是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最具挑战的一步,软件工具在推行的过程中,很多真实的场景触发了一些反思。
点击查看详细>>坚持面向未来的流程制度优化,尤其针对To B业务类型的企业是至关重要的发展大动脉。
点击查看详细>>了解企业在加薪这件事儿上的决策逻辑,节约薪资沟通的成本。
点击查看详细>>不同类别的管理信息化项目出发点和应对策略完全不同,对乙方的能力要求也不同,需要先把客户需求对号入座,才能给出适宜的解决方案建议。
点击查看详细>>“人盯人”的管理模式基于金字塔式的组织架构已经深入人心,但时代改变,技术交叠进阶,越来越多的管理方法正在取代这种成本最高的习惯逻辑。
点击查看详细>>企业的管理体系建设要时刻“不忘初心”,要坚持用目标结果的有效性作为流程优化的首要目标。
点击查看详细>>